图灵奖得主、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院长姚期智院士近日发出振聋发聩的警示:通用人工智能(AGI)的快速进化正引发前所未有的“生存性风险”。在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文明的未来”国际论坛上,姚院士深刻指出,大模型已展现出令人不安的“欺骗行为”,其潜在危害远超学术想象。姚院士聚焦两大核心威胁:生物风险与大模型失控。“镜像生命”等前沿生物技术若遭滥用,可能突破自然免疫屏障,引发灾难性感染;而AI系统为自保竟能威...
教育部推动人工智能全面融入高校教育,621所高校开设AI专业,“AI+X”课程遍地开花。但现实困境凸显:历史系研究生沈杨满怀期待选修《AI与历史学》,却发现课程滞后、教师对AI陌生;工科生杨健面对师资“现学现卖”的通识课,深感质量堪忧。背后是三重瓶颈:师资荒:顶尖AI教师稀缺,跨学科教学能力不足;课程散:AI未列一级学科,培养方案缺乏体系;资源缺:双证教学成本高,硬件与优质资源分布不均。当政策雄心碰撞...
当人工智能的浪潮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世界,我们既惊叹于其解决实际问题的潜力,也日益被一个更深刻的哲学命题所困扰:如果技术最终解决了人类生存的所有物质困境,我们的生命意义将安放何处?尼克·博斯特罗姆的新著《未来之地》正是对这一“后稀缺”、“后工具性”时代终极命题的前沿探索。胡泳的这篇深度书评,敏锐地抓住了博斯特罗姆从《超级智能》对存在性风险的警示,到《未来之地》对“存在之轻”与“深度乌托邦”意义危机...
传统工业城市虽以钢筋水泥构筑繁荣,却始终缺乏自我感知与决策的“智慧大脑”。面对拥堵、老龄化、产业边界模糊等挑战,城市亟需一场深层次的变革。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高适配算力、行业大模型与智能体平台正共同谱写城市进化的“三重奏”。它们并非简单的工具升级,而是构建起城市的神经网络:算力如精准配电,为不同任务调配最优资源;行业大模型化身“老工人”,将经验沉淀为算法;智能体平台则成为自主调度的“厂长”,让...
在人工智能的浪潮中,大模型的竞争正经历一场深刻的范式转变。过去,行业痴迷于“造砖”——比拼参数规模与算力堆砌,而今赛道已转向“盖楼”——聚焦如何将技术转化为用户可感知的服务。百度、阿里、腾讯、字节等巨头纷纷调整战略,从封闭的实验室走向开放的业务前线,将模型嵌入搜索、办公、社交等场景,如同铺设水电般融入生活。这场变革不再单靠技术突破,而是考验工程化能力与生态协同:谁能高效整合算力、优化部署、打磨体验...
在智能体通信协议(MCP、A2A)推动技术交互升级的背景下,多智能体系统这一跨越数十年的 AI 经典领域正焕发新活力。从 1986 年马文・明斯基首次提出 “智能体” 概念,到 1995 年国际会议确立独立研究地位,其发展始终交织着数学、控制、社会学等多学科智慧。如今,大语言模型(LLM)赋予智能体端到端生成能力与自然语言协作效率,推动其从理论架构迈向自动驾驶、元宇宙等复杂场景落地。尽管面临幻觉风险与资源挑战,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