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

R/e/s/e/a/r/c/h

非建设用地国土空间规划的绿色实践 ——以温榆河公园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

发表时间:2021-01-07


近期,复旦大学空间规划研究中心、上海空间规划设计研究院、《城乡规划》杂志社联合举办题为《从“蓝图”到实践——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与治理创新升级》(点击标题,了解概况)的研讨活动,通过分析国土空间规划、智慧城市建设、可持续生态发展的优秀案例,探讨国土空间规划与治理的思路和方法。


本次线上学术交流活动得到了来自全国7大区域、16家省市规划院的积极参与。相关文章将在接下来的1个月内陆续发布。



研讨活动参与单位: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按照北京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2019年我院编制了《温榆河公园控制性详细规划》,探索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和生态文明背景下,非建设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方法。


温榆河公园依托北运河水系中的温榆河、清河进行建设,是全市生态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郊野公园环的重要节点,在水利防洪格局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30平方公里超大尺度的公园建设将促进北京中心城区东北部城市空间和功能的全面优化。


由于公园尺度大、要求高,横跨朝阳、顺义、昌平三区,涉及众多部门和专业领域,内容复杂,在工作组织上,我们采取工作营的模式,邀请13家国内高水平的规划团队,开展多项专题的跨界基础研究工作。


规划首次将大尺度公园规划和生态设计相叠合,将国土空间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园林景观设计相融合,形成非建设用地多规合一的北京实践。


1609919241(1).jpg

公园区位图

(来源《温榆河公园控制性详细规划》)


一、从设计公园到整体统筹——强调“三生”融合、三区统筹,实现生态与城乡空间有机融合


温榆河地处三区交界之处,边缘化特征明显,现状基础设施欠缺,绿色斑块破碎、生态环境脆弱。


规划落实习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首次提出“生态、生活、生机”的理念统领温榆河公园规划建设。以建设公园为契机,打破行政边界束缚,系统构建温榆河、清河交界处的“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


规划全面把控生态、交通、水利、市政、景观等方面的要求,统筹生态涵养、生境修复及蓄滞洪功能,构建了“一心、两带、十片、多点”的整体空间格局。公园规划以生态为底、以路为骨、以水为脉、以人定需、以自然为景,在整体上形成精野结合、碧水相连、文化镶嵌的新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大尺度城市绿色空间,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协同发展。

   

图2.jpg

公园鸟瞰示意图

(来源《温榆河公园控制性详细规划》)


二、从关注建设到侧重生态——探索用生态办法解决生态问题


1、坚持生态留白,创新生态修复模式 


规划以生态适宜性评价为前提,从保护角度出发首次划定 “生态留野区”,进行生态留白。区域内禁止任何建设,通过自然保育和封闭管理完整保留自然生境,探索自然繁衍的生态保护路径。


将现状疏林地及部分村庄及企业拆迁腾退用地划定为“自然郊野地块”,通过自然演替为主、人工播撒和栽植为辅的手法进行生态修复。


结合现状用地、交通条件和周边功能的综合分析,对全园进行四级生态分区管控,确保生态优先理念的全域落地。


2、生境塑园,提升生物多样性


将生态多样性作为第一考量。依托地形地貌和绿色空间系统营造密林、疏林、农田等八种生境系统,形成物种多样、弹性适应的近自然生境系统。


3、植林造园,建设成长性公园


尊重自然动态变化和成长过程,在抚育现状林的基础上,按照相关标准科学配比乔灌木,逐步形成近自然的新植林地。在规划图则中分组团提出规划乡土树种占比、林木覆盖率、新建林常绿落乔比等6项生态指标,突出对公园绿色生态的量化要求。


三、从工程思维到品质提升——交通、市政保障系统与生态景观有机统一 


1、落实区域交通廊道生命线工程,构建“外畅内幽、快慢交融、景路一体”的交通网络。


规划以公园承载力研究为基础,落实区域交通廊道。结合功能及景观要求,优化穿越公园的交通走廊局部线位,塑造宜曲不宜直、宜慢不宜快、宜窄不宜宽的道路网络。


2、构建“景路融合、以人为本”的公园内部生态交通体系


公园内部园路建立三级慢行系统,沿温榆河、清河等绿化廊道设置公园绿道。精心策划25公里公园内部马拉松跑步路线。


3、降低扰动、保障运行,生态化安排各类市政设施

以水文模型模拟分析为基础,优化防洪空间格局。


在公园范围内巧借地势,低扰动划定蓄滞洪区,实现“都”与“城”同时满足百年一遇的防洪标准。构建“两水”、“五环”、“十湿田”的再生水和雨洪水利用格局,改善水生态环境。强化市政设施与公园整体环境相融合,完成供水、供热、环卫等十个专业的规划。


四、从研究指标到供给服务——以人为本,以需定供,为公园配套必要的服务设施


多种方法反复验证必要配套设施容量,按照“宜少不宜多、宜小不宜大、功能复合、消隐于自然”的原则,细化管理、服务、游憩景观设施和市政设施的功能配置。


创新构建三级“驿站”体系,设置4处一级、10处二级驿站,灵活布局三级驿站,满足大尺度公园分级管理需求。


五、从贯彻理念到研究办法——探索非建设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技术方法


规划落实国土空间规划相关要求,按照“生态图斑分析→地类优化重组→构建管控体系”的思路,整合现状用地图斑,结合生态分区和公园设计细化非建设用地分类。 


依托控规的法定地位,将生态管控要求落实到具体的公园建设管控之中。通过“刚性管控、弹性引导、适当预留”明确了规划管控要求,通过制定图则,细化四项指标十二项内容,实现了定性和定量双管控。


目前温榆河公园朝阳示范区已在控规的支撑下顺利开工建设,控规对示范区的系统性要求,以及在生态环境、配套设施等方面的控制引导,已在详细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全面落地,有序拉开规划引领生态理念落实到具体实践行动的生态建设框架。


图片3.png

公园内的观鸟设施——鸾屋(尹慧君摄)



Copyright  ©  2020 版权所有:上海空间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沪ICP备20007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