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

R/e/s/e/a/r/c/h

匠心织宏愿,实践展宏图——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

发表时间:2021-01-15




近期,复旦大学空间规划研究中心、上海空间规划设计研究院、《城乡规划》杂志社联合举办题为《从“蓝图”到实践——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与治理创新升级》(点击标题,了解概况)的研讨活动,通过分析国土空间规划、智慧城市建设、可持续生态发展的优秀案例,探讨国土空间规划与治理的思路和方法。


本次线上学术交流活动得到了来自全国7大区域、16家省市规划院的积极参与。相关文章将在接下来的1个月内陆续发布,本文为该系列第13篇内容。





研讨活动参与单位: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一、规划背景



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深入实施党中央、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北京市组织编制了《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6年—2035年)》。



二、主要内容



本次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编制过程始终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落实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的要求。规划从城市战略定位、空间结构、主导功能、城市特色、城市风貌、建设未来没有城市病的城区、区域协同、高质量发展等八个方面提出规划策略。


(1)打造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和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处理好和中心城区“主”与“副”的关系,实现以副辅主、主副共兴;处理好和通州区核心与拓展的关系,实现以城带乡、城乡共荣;处理好和东部各区、廊坊北三县地区的关系,实现以点带面、区域共进;处理好和雄安新区差异化发展的关系,实现一核两翼共同促进首都功能优化提升。


“一核两翼”空间格局示意图_副本.jpg

 “一核两翼”空间格局示意图


(2)构建“一带、一轴、多组团”的空间结构,强化生态、文化和功能的融合。突出“一带、一轴”统领城市空间格局的骨架作用,做好大运河沿岸公共空间和公共环境营造,实施六环路入地改造,建设若干民生共享组团和街区。因地制宜建设一条功能复合、地上地下一体的设施服务环,有效串联12个民生共享组团,整合城市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


规划空间结构示意图_副本.jpg


规划空间结构示意图


(3)细化三大主导功能,构建紧凑集约的副中心功能体系。进一步细化落实行政办公、商务服务、文化旅游三大主导功能,搭建科技创新平台,使城市建设发展与现代化经济体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承接中心城区40万—50万常住人口疏解,实现人随产业走、人随功能走。


(4)突出“水城共融、蓝绿交织、文化传承”三大特色。依托多河富水的生态本底,打造生态化、人性化的活力滨水空间,建设水城共融的亲水城市;在城市副中心外部构建生态安全隔离空间,内部营造舒适宜人的城市水绿空间,建设蓝绿交织的森林城市;充分保护大运河文化遗产,构建“一河三城、一道多点”的整体保护格局,建设文化传承的人文城市。


132defd924d848d9252a63eff72cb70b_.jpg


北运河岸线效果图(由北向南看)


(5)展现京华风范、运河风韵、人文风采、时代风华的城市风貌。充分发挥通州位于千年大运河北首、百里长安街东端的区位优势,贯通历史现状未来,明确主副空间秩序,打造长安街东延长线规整有序、端正大气的畿辅门户形象。将城市设计贯穿控规编制全过程,加强建筑风貌、城市色彩、第五立面管控,强化城市风貌整体性、平面协调性、空间立体性。


(6)建设未来没有城市病的城区。针对交通、市政、环境等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以问题为导向,综合施策。坚持轨道交通引导城市发展,构建“小街区、密路网”的道路体系,建设“公交都市”;根据人口结构精准匹配职住关系,加强多元化的住房保障,提高本地人口的本地就业率,促进职住平衡发展;做好城市修补和生态修复,以新促老、新老融合,提高本地居民获得感。


3fbde3a90927ac4d1d7d83f40c471ac3_.jpg


36米高度住宅区效果图


(7)形成“1+12+N”的规划编制体系。通过规划图则、设计导则、技术准则和三维智慧信息平台,逐层传导落实管控要求,实现对刚性内容的全域管控、特色内容的精细管控和规划的智慧管理。


(8)构建“城市副中心质量”规划建设管理框架。通过“指标分解、空间落位”,构建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和考核体系。规划提出六大类76项规划核心指标,建立规划评估制度。



三、工作创新




一是注重理念创新



(1)坚持生态优先的营城理念。以河流、绿道、公园等生态空间组织城市用地布局,加强滨水空间、林荫路设计,处理好水与城、蓝与绿的关系,促进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


83cb105d59b17825b1137f70c9a076be_.jpg


大运河生态文明带温榆河段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从满足人的生产、生活需要出发来组织城市功能格局,加强对职住关系、公共服务、新老城区融合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更加关心人的感受。


(3)坚持建设新时代的精品城市。落实中央关于“一核两翼”的高标准高要求,通过精心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精准服务,努力把城市副中心建设成为新时代城市建设发展的典范。



二是加强技术创新



(1)强化刚性管控,推动城市空间精细化管理。划定16类管控边界及分区,包括城市空间管控边界、城市品质管控分区、一体化设计管控区,实现对城市空间的全域管控。


(2)强化柔性引导,整合城市设计和各专项规划。规划以街区为基本单元,将八大系统的核心要求细化落实到街区图则中,推进专项规划的“多规合一”。


a063cc0f72f5fb3321b500194edab04e_.jpg


组团街区划分示意图


(3)强化弹性预留,提高规划的动态调节能力。划定战略留白区,预留动态调控空间;鼓励用地混合利用,建筑分栋、分层出让,灵活应对城市发展的动态要求。



四、实施情况



2018年10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审议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并发表重要讲话,对城市副中心控规给予了充分肯定,指出控规符合党中央决策部署精神和此前批准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是一个体现了首都水平的城市规划。


2018年12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复了《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6年—2035年)》,标志着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迈出了新的重要一步。




Copyright  ©  2020 版权所有:上海空间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沪ICP备20007340号-1
技术支持:缘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