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

R/e/s/e/a/r/c/h

纪立虎:自然和人为是洪涝的双重诱因,应贯彻海绵城市理念

发表时间:2020-07-30

摄图网_501628509_banner_夏季南方暴雨洪涝灾害桂林漓江洪峰(非企业商用).jpg



今年入汛以来,我国南方多地遭受强降雨,安徽、江西、湖北等省份出现严重的城市内涝现象,多个城市开启“看海”模式。


那么,城市内涝为何几成顽疾?海绵城市的建设该如何实践?我们的城市如何才能更有韧性、更安全?


对此,上海空间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搜狐城市、《城乡规划》杂志一起推出“聚焦2020南方水灾”系列访谈。系列访谈第二期,我们请到了上海复旦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级规划师纪立虎。

纪立虎.jpg

以下是访谈精编:

城市洪涝发生的双重原因


提问:根据水利部的数据显示, 2010年到2016年我国平均每年有超过180座城市进水受淹或者发生内涝。您觉得中国城市产生内涝的原因有有哪些呢?


纪立虎:我认为,此次洪灾的发生存在自然和人为两方面诱因。


全球变暖等特殊气候状况引发的强降雨是一个很大的自然诱因。今年一月份以来,我们在南极和北极都测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温度,雪层融化不断加速,海平面的上升加剧了气候变暖和厄尔尼诺现象,从而使得大气环流发生异常。


摄图网_500421147_banner_冰上的北极熊(非企业商用).jpg


这次的南方洪灾,它直接的自然原因就是大气环流使得冷暖空气在我国的南方地区不断的交汇,从而引起长时间的强降雨。



我们在城市和城乡的防洪排涝方面确实也存在一定的短板。我们知道,城市的防洪排涝能力主要看几方面的能力,蓄洪的能力,渗透的能力和排水的能力。在面临同样的强降雨时,不同的地方受影响程度也不同,这跟当地的自然地理因素,蓄洪能力和排洪能力都有很大的关系。


摄图网_501588165_banner_洪水自然天气(非企业商用).jpg


举个例子,在今年受淹的省份中,江西是比较严重的。江西几乎全境都位于鄱阳湖流域范围之内,鄱阳湖本身的蓄洪能力是非常强的。但是遇上特殊的强降雨情况,鄱阳湖的水不但可能调蓄不到长江里去,长江的洪峰还要倒灌。在这种情况下,蓄洪能力问题也是江西被淹的一个重要原因。


人为因素导致的蓄洪能力下降也是造成城市容易内涝的原因。在我们快速的城市化过程中,一些天然的蓄水湖泊慢慢地缩小了或者消失了,从而导致了城市蓄洪能力的退化。


我们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从城市防洪排涝标准上来讲,许多地方在布置城市的排水基础设施的时候都依据暴雨重现期一年一遇的标准,那碰到两年一遇,三年一遇,五年以上的这种暴雨时,我们的城市就难以应付了。


摄图网_501643937_banner_城市暴雨街道洪水内涝(非企业商用).jpg


同时,在提倡海绵城市以前,很多城市的马路,广场的建设都采用了不透水的瓷砖。因此,不退水也是城市一隅内涝的形成原因。


海绵城市的改造是一个长期过程


提问:就您的经验来看,近些年,城市内涝的现象是否得到改善?


纪立虎:近几年,在城市建设发展当中,我们已经相对的重视起地下管网的建设。虽然好多城市还会有积水,内涝现象,但是相比以前已经改善了。

摄图网_501643935_banner_城市暴雨街道洪水内涝(非企业商用).jpg


比方说,江西的萍乡,通过近几年来城市海绵化的改造,原来的城市积水点明显减少,积水问题得到了缓解,应付日常暴雨的能力也提升了。


提问:您刚才提到了“海绵城市”这一概念,我们知道,海绵城市作为解决城市内涝问题的办法已经实施很多年了。那就您观察来看,目前中国的城市海绵城市的建设进展如何?


纪立虎:首先,海绵城市本质上是对我们常规降雨的消化吸收,是一个雨洪管理概念。它有六个主要的关键字:渗、滞、蓄、净、用、排,其核心还是对雨水的吸纳,希望我们的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对雨水进行管理和利用。

摄图网_501619022_banner_上海临港自贸区建设(非企业商用).jpg


至于,海绵城市建设的情况。近几年,各地都开展了一些海绵城市的试点建设和改造,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比如江西萍乡和上海虹桥商务区的临港地区。但是要澄清一个概念,并不是说我们进行了海绵城市的建设,城市就不会发生内涝了,海绵城市和城市的防洪排涝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但是,通过海绵化的改造,可以使得城市的雨洪管理更加的有效。


大家都知道,我们国家南方和北方在水资源方面还是很不均衡,解决的核心还是水资源的利用问题。那么,通过海绵化的措施,比如湖面、道路、广场的地面透水建设,我们就可以在降雨之后,将雨水收集起来,不让它快速的形成地表径流。收集起来之后,可以对它进行净化和利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摄图网_501643932_banner_暴雨洪水抢险救灾的工作人员(非企业商用).jpg


需要强调的是,海绵城市它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要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在各方面要进行逐渐海绵化的一个过程,并不是说我们三五年就能把一个城市改造成海绵城市,所以要避免急功近利。相反,我们应该在新区开发,旧区改造,城市更新过程中始终贯彻“海绵城市”的理念,寻求实现城市对于和自然和降雨的相互友好。

海绵城市的建设受资金影响有限


提问:大家都比较关心,建设海绵城市的成本有多高?


纪立虎:其实,这并不是说成本的问题,更多是因为海绵城市的发展理念有很大的不同,只是我们要改变以往的一些做法,比如在道路建设时采用透水性强的铺砖。像是日本的京都,它的人行道可能就是采用了一些彩色透水沥青的铺砖,而不是像我们一样铺了好多华丽但不透水的瓷砖,它这个铺砖并不一定会增加成本。

摄图网_500866184_banner_日本的街道和马路(非企业商用).jpg


另一方面,我们在新区开发和城市更新过程中贯彻海绵城市的理念,可能是会增加一定的成本,但我认为这是可以吸纳和消化的。

比方说,我们小区的排水建设,过去都是排水管直接从屋顶下来排到建筑下面的排水管里,再排入地下管网。那么,以后可能我们房屋的排水管就可以连到地下的蓄水系统,并进一步的净化和利用。这个的确会增加一定的措施投入,但在总体建设投入成本中,应该是影响有限。


提问:您刚才也提到了海绵城市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都知道地方政府的很多钱是举债的,但是这几年根据国家的政策,地方债的监管是收紧的。在这个背景之下,海绵城市的建设是否会受到影响呢?


纪立虎:无论是海绵城市建设也好,包括我们原来提倡的综合管廊建设也好,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个长期的过程当中我们需要通过分解、吸纳,其实好多并不完全是由政府来做。

摄图网_501237227_banner_小区游乐场移轴景观(非企业商用).jpg


比如我们刚才提到的小区建设,可能是引进社会资本来进行投入的。那么,政府投入的部分更多地集中在公共的部分,比如说道路、公共绿地、广场的建设,同时,它也可以采取社会融资的方式。


另外,我觉得这个地方债务风险,它是由诸多的因素引起,但对我们海绵城市建设方面影响十分有限。至于怎么提高我们的城市韧性?像在防洪排涝这些方面,政府可以引导做得更多:

比方说在原来的防洪排涝标准规范的基础上,建议各个城市采取较高的标准来建设我们的城市排水设施等等。除了从法规上进行保障,也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一些做法,不单单是常规的这一套地下管网的体系,还应该建设一套防控体系来应对特大灾害。


从而使我们的城市在应对类似今年特大洪灾这样的自然灾害时,更有韧性,具有更快的自我恢复的能力。

海绵城市有助于城市自我修复


提问:我们刚刚还提到了一个名词“城市韧性”,其实就疫情以来,包括这次的洪灾,大家对城市的建设有了更多的反思,包括城市抵抗风险的能力。您觉得我们在这个城市韧性方面应该更注重哪些?


纪立虎:城市韧性,这个说法学界也提出了比较久了。举个浅显的比方,弹簧在压力消失后会恢复原状。城市韧性也是这样一个理念,我们的城市在受到重大灾害,像是疫情,洪灾等冲击的时候,会在一段时间内一定程度的影响我们的生活。但是,这个压力消失之后,城市生活也会快速恢复。

摄图网_500466571_banner_蓝色科技 凌空soho(非企业商用).jpg


前提是,我们的城市具备比较强的自我修复能力。这也和我们前面说的,长期贯彻“海绵城市”的理念有很大的关系。

一方面,我们需要完善从各个方面的体系。

为了贯彻海绵城市的建设,我们要修改或者提高我们的法规、标准、体系。同时,对城市的建设项目实行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从前期的规划建设到最后的运营等等。

另一方面,我们各个不同的部门就防洪排涝,要形成一个很大的合力。

这不单单是防汛部门的事情,它牵涉到城市的方方面面,我们的城市在应对巨大的灾害面前,大家知道怎么去做,应当怎么去做。这样我们城市才会更有韧性。


部分图片选自公共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异议可联系删除。




Copyright  ©  2020 版权所有:上海空间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沪ICP备20007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