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20-07-30
今年入夏以来,强降雨在南方多省形成严重的洪涝灾害。据媒体报道,截至7月12日12时,今年以来的洪涝灾害,已经造成江西、安徽、湖北、湖南等27省(区、市)3789万人次受灾,224.6万人次紧急转移安置。
在此次洪灾中,中国城市的灾害应急管理水平如何呢?历年洪灾造成的经济损失为何有增加的趋势?如何才能减少洪灾带来的损失呢?
对此,上海空间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搜狐城市、《城乡规划》杂志一起推出“聚焦2020南方水灾”系列访谈。系列访谈第一期,我们请到了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导,住建部城市安全与防灾减灾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戴慎志。
以下是访谈精编:
提问:在此次洪灾中,您如何评价中国城市的灾害应急管理能力,是否还有需要改进之处?
戴慎志:中国城市的灾害应急、防灾减灾能力在不断提高,但总体来讲还是有提升的空间。
第一,要把城市里所有防灾减灾的指挥系统,比如防洪系统,消防系统等总体上整合起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指导下进行全面统一协调,提高整个系统的防灾应急能力,这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管理上的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
另外,要把长期的工作做好。我们要把城市内外部现有的河流、水域联通、疏浚,保持水道的通畅。
因为现在的天气预报都是比较准确的,当知道大雨要来,就要把城市里的水系里面的水提前排出去,排到外河。这样的话,城区的水腾空了,雨水就有空间了。
就像三峡工程一样,在洪水来之前,三峡大坝已经放水,把三峡库区储存的水放了出去。同样的,我们也要把城市里面的水提前排走。大雨来的时候,雨水就可以流到空的河道里面。
第二个是要加强水闸和泵站的维护、能量增加。这样的话,在洪水来的时候就可以把水及时排出去。
当然平时要把城市雨水管道疏浚,保持通畅。一到下雨天,路面上的水就可以顺利流到地下的管道,流到沟渠,再由沟渠排到河道里,再通过河道水闸下面的排水泵往外排。要保证街面上的水需要及时流到沟渠河道里,保持整个系统通畅。
第一点提到的提前排空的空间,加上第二点提到的增强的排涝能力,就能保证雨水及时排走,这个非常重要。
当然在城市建设的时候要考虑到城市形态,城市有高有低,要保证因地制宜地把规划建设做好。该低的地方要低,该高的地方要高,这样就能让水排到河道里面去。当然前提是把城市水系、河道疏浚,需要挖大的时候挖大,需要挖深的地方挖深。
总结
总结来讲,一个是指挥系统要统筹协调,第二常态化的管理要做好,第三个是大雨来之前把准备工作做好,把空间留足,这样就可以减少由于降雨造成的水灾造成的损失。
提问:您一直强调要把准备工作做足,那您认为前期的准备工作在防灾减灾方面的效果占多大比重?
戴慎志:至少50%,甚至更多。
以三峡大坝为例,如果不提前把三峡里面的水排走,上游的水位就会升高。万一这时下游的水量也快速增多,洪峰就一块来了,所以调峰很重要。三峡大坝就是起到调峰的作用,当上游的水还没聚集升高就把它排掉,上游的空间就留出来了。
一旦下游大雨成片来的时候,水量就会很大,水位就升高了,这时候三峡大坝是不放水的。下游的水就让它慢慢往东海流,当下游水位低的时候,三峡大坝再放水,这样就能把整个长江的水位调节住,控制住。
长江沿线的城市是有很大风险的,必须要调峰,现在我们国家在这方面做的很好。在防洪方面来讲,三峡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武汉往年每到五月到十月是非常紧张的,因为它境内有长江和汉江,加上湖泊的水系又多。
当然现在也有一些被淹的情况,这是因为当长江和汉江的水位高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为了保证长江和汉江沿岸的安全,武汉市内水系里面的水是不能排到长江和汉江的,这是人为限制的结果。
因为即使是预排了,但如果疏浚能力还是不够,雨水太大的时候就不得不考虑淹一部分区域了。这时要慎重考虑淹哪里才能最大限度减少损失,就要选择合适的地方,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蓄水和滞留水位的空间,即蓄滞洪区。
提问:目前,长江中下游干流共规划了42处蓄滞洪区,有媒体指出“蓄滞洪区是防洪体系中‘最后一道保险’,长期以来,却始终是最为薄弱的一环”,对此,您怎么看?
戴慎志:蓄滞洪区的“蓄”就是把洪水储存起来,蓄在那里,不让它外流。“滞”就是让洪水走得慢一些,这样就是为了让洪峰不会在同一时期聚集起来,这样就保证了沿江地区的安全。这两点很重要。
蓄滞洪区一直被认为是最后一道防线,但这就需要把水留在地势低的地方,这在实际操作中是有一定困难的。
因为成为蓄水就意味着这块区域会被淹没,有些时候只是把庄稼淹了,损失还比较小。短期内蓄水,水排干后庄稼还能继续生长,但有时长期不排水庄稼就死了。
另外有时候房子会进一些水甚至淹一层楼那么高,区域内居民的生活也会受到影响,所以很多人就不愿意。
除了区域内的老百姓,政府也不太愿意把有人的地方化为蓄滞洪区,因为这样会带来很多问题。
但很多时候不得不从全局考虑,牺牲蓄滞洪区内的老百姓的利益。
另外,蓄滞洪区大小不一,有些面积就很大,能达到几十平方公里。现在各地都在搞建设开发,很多地方就想在这片区域搞经济建设,这是保护和发展之间的矛盾。
所以现在全国范围内都在搞国土空间规划,就是要把所有的国土进行统筹安排、统一规划。规划过程中是一定要把这个区域预留出来的。然后要把这片区域严格控制起来,保证它能留下来。
一旦蓄滞洪区确定下来,首先要保证区域内的人员的安全,这就涉及到农户的搬迁。但搬迁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有些人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搬迁就会对生活造成很大影响。对于留在这里的居民,可以把居民点围起来,把洪水拦在外面,以保证他们的安全。
等到区域内的农村住宅翻修的时候,可以跟农户商量能不能搬到更高、更安全的地方去,如果能接受当然好。但如果这片区域准备长期被淹,住在里面的人各种生活供给就很难,这时候保证交通通畅就很重要。
蓄滞洪区确定好之后,还要严禁在区域内进行城市建设。
另外,对于蓄滞洪区作出牺牲的老百姓国家要考虑建立健全补偿机制。这样的话,区域内的居民可能会更容易接受。国家在政策方面要有所完善。
提问:近年来,尽管洪涝造成的伤亡灾情不及1998年大洪水,但洪灾造成的经济损失却显著上升,原因是什么?
戴慎志:1988年到现在,已经过去了22年。这22年里国家在快速发展,各个地区的经济总量都在提高,每平方公里的经济产出加大。这种情况下,一旦遭受洪灾,每平公里遭受的损失也会比以前要大。
第二个原因是我们的城市建设的密度也提高了,高楼建的更多了,一旦发生水灾损失肯定更大。
第三个是物价因素。现在的物价比1998年要高得多,这样的话,即使是同样的损失按照现价计算和之前的价格计算就会有很大不同。
但是有一个很大的提升就是,现在人员的伤亡问题要比以前减少得多。由于党和政府对人民的生命安全是非常的关注和重视的。当遇到洪灾时,首先是要保证人的生命安全,所以我们现在尽管经济损失大,但是人员的伤亡在大量减少。水灾来临的时候,政府就会把群众提前转移,这是我们制度的优越性。
提问:从经济方面来讲,是否意味着经济越发展,城市面对洪水等灾害就更脆弱,付出的代价就更大?
戴慎志:代价更大,但不一定更脆弱。因为经济实力更强,我们就能在防灾上投入更多。道理很简单,经济差的时候防灾投入就小,经济好的时候就会投入更多。当然还和重视程度有关。如果把人的生命安危看成最重要、最基本因素,我们就会更加舍得在这方面进行投入。
部分图片选自公共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异议可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