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

R/e/s/e/a/r/c/h

以上海市为例,探索全球城市视角下的国际社区规划建设

发表时间:2020-09-17







引言


在建设全球城市目标的导引下,境外人口日益增长的居住空间和环境品质需求反映出我国城市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特征,国际社区规划建设成为城市国际化的重要支撑。


本文在界定国际社区概念、梳理上海国际社区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结合境外人口特征及其空间分布,基于满意度问卷调查,针对境外人口的居住环境与设施需求,提出国际社区规划建设指标体系构建建议。




作者



罗   翔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博士研究生,上海市浦东新区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曹慧霆  上海市浦东新区规划设计研究院工程师

赖志勇  上海市浦东新区规划设计研究院工程师



正文



2017年以来,全国主要城市陆续编制完成新一轮总体规划,均提出建设“全球城市”的目标定位,如北京总规提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广州总规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领型全球城市”,上海总规提出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四个中心”(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基础上,新增“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两项吸引国内外人才集聚的优势功能。


摄图网_500621682_wx_城市风光(非企业商用).jpg



在全球城市目标导引下,上海市域内人口国际化快速发展,2015年,全市已有76个居住小区的外籍人口占比超过50%,部分小区的境外人员居住率高达95%。为加强服务和管理,上海市公安局在邻近境外人口密集居住的区域设立了55个管理服务站(截至2016年7月),站点选址粗略反映了在沪境外人口的空间布局(图1)。


0.png


图1 上海境外人员管理服务站分布图


同时,境外人士日益增长的对于居住空间和环境品质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我国城市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





一、国际社区特征与演化





 1.1 界定国际社区





“国际社区”首先具有“社区”的基本内涵,包括地域空间、人口、社会关系、认同感、依恋感等要素。


同时,还应具备“国际化”特征,包括建成环境、配套设施、社会组织、节庆活动等。鉴于当前学术界对“国际社区”概念的界定并无统一标准,综合国际社区及国际移民等研究成果,本文界定国际社区概念应包含以下3个范畴的内容:



(1)

境外人口集聚,该群体占社区总人口的30%以上;



(2)

社区人群呈现多样化背景,文化以及生活方式等能和谐共存;



(3)

社区组织制度、服务体系以及社区环境设施等均达到国际水准。





 1.2 上海典型国际社区发展历程





上海国际社区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3 个阶段。


01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


1986 年规划建设的古北国际社区是上海首个综合涉外住区,作为虹桥经济开发区的配套生活居住功能区。


区内开发的侨汇商品房(外销房),建筑密度和建设标准都较高,以市场价(外汇结算)销售或出租给在沪外国人、港澳同胞和华侨。




02

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1世纪零零年代初期。


浦东开发开放背景下,为配合金桥出口加工区、花木行政文化副中心建设,相继开工建设碧云国际社区和联洋—花木国际社区,均引入了“社区规划”理念,突出生态理念,布局大型开放绿地,部分物业只租不售,设施配置更具有针对性,如国际学校、国际医院、西式教堂等。




03

21世纪零零年代中期至今。


随着内、外销售住房政策并轨,上海涌现出大量高标准、国际化、生态型国际社区,旨在为境外人口和境内中高阶层人士提供高质量的居住空间。


东和公寓、张江社区、唐镇社区、森兰社区和新江湾城等国际社区,其对境外人士的集聚效应,不如古北、碧云、联洋社区显著,呈现出境内外人士逐渐融合的趋势。




开发建设于不同阶段的国际社区,其规模、客群市场、配套设施等方面有明显差异(表1),在社区空间形态上,也有不同的体现方式(图2)。


0 (1).png


表1 上海典型国际社区基本情况

0 (2).png



图2 上海典型国际社区实景( 从左至右依次为古北社区、联洋社区、东和公寓)





二、设施需求调查





 2.1 在沪境外人口特征




2.1.1 总体特征


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上海全市境外人口总数20.83万。


境外人口超过万人的区有5 个(浦东、长宁、闵行、徐汇、静安),人数合计15.76 万,占全市境外人口比重达76%。


从户型结构看, 一人户比例最高(46%),二人户至五人户依次占比为20%、15%、15%、4%,家庭户比例累计过半。一代户比重达62%,带眷比重不高。


摄图网_300128817_wx_人,友谊国际群快乐的微笑朋友站户外圆圈平的手标志快乐的朋友表现出平站圆圈里快乐的朋友表现出平站(非企业商用).jpg



从来源国(地)看,外籍人口占比高于港澳台人士,且同一来源地人口在同一区县、街镇集聚,如浦东超过60%的日本人居住在花木、塘桥两个街道。


从来华目的看,就业(28.81%)、商务(20.06%)占比最高,之后依次为学习(16.76%)、探亲(11.43%)和定居(10.59%)。


从居留时间看,1年以上占比76.75%,2~5年占比42.27%,以就业为目的的境外人口逗留时间较为稳定。


从受教育程度看,大专占比为9.0%、大学本科占比为46.3%、研究生占比为14.2%,合计占比69.5%,比例高于本地大专以上学历常住居民的占比21.95%,也高于北京、广州等城市同类的比例,呈现出“高端国际化”趋势。


2.1.2 空间分布


在街镇尺度下分析2015年上海境外实有人口数据(图3),从人口数量看,境外人口分布已拓展至城市郊区,浦东、嘉定、青浦、闵行、松江分布的境外人口数量与中心城区相当。


0 (5).png


图3  2015 年上海境外人口数量分布及密度图


从人口密度看,中环与外环间境外人口密度较高,闵行、松江、青浦的个别镇呈现较高密度境外人口。总体看,上海境外人口中心城集聚特征明显,兼有向近郊地区扩散的趋势。




 2.2 设施满意度和需求调查




2.2.1 国际社区设施满意度调查


综合考虑国际社区的成熟度、影响力、调研可达性等因素,本次调查选取了碧云国际社区和东和公寓作为调查对象,通过入户或者留置问卷方式,对部分国际社区的住户进行问卷调查。


碧云国际社区.jpg


碧云国际社区


这两个社区均为目前浦东发展较为成熟的典型国际社区,且在区位、居住人群、配套设施、开发模式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具有各自的独特性。


两个社区分别发放120份和390份问卷,有效回收86 份和120份。调查内容涵盖“销售/ 租赁满意度”和“物业管理满意度”两个板块(图4),前者包括租赁/ 销售服务、房屋区域配置、房屋质量现状3个方面内容,后者包括客户服务、清洁绿化、公共秩序、公共设施、公共信息获取五个方面内容。


0 (3).png


图4  浦东国际社区设施满意度调查图示


“销售/ 租赁满意度”主要围绕房屋的供给、建筑品质、社区周边环境等内容展开相应的满意度调查。该板块平均分为85.78 分(标准差5.05分)。其中,租赁/销售服务类得分最高,为90.17分;房屋质量现状类得分最低,为78.42 分。


“物业管理满意度”主要围绕国际社区的日常管理、客户服务、公共服务等内容展开相应调查。该板块的平均分为95.81 分(标准差0.52 分)。


其中,“公共秩序”类得分最高,为96.47 分;“清洁绿化”类得分最低,为95.20分,5个细类得分差异不大。


比较可知,“物业管理满意度”得分显著高于“销售/租赁满意度”,原因在于:



首先



该国际社区的建设年代为1990年代,经历20年发展,已经形成相对成熟的管理/服务体系,并通过长时间的磨合,已与该社区内境外住户达成理念共识,能够获得比较高的认可度。



其次



房屋的建筑外观、装修水平、管线铺设水平等,在建成20 年后,已落后于当前设计水平。住户如果来自发达国家(地区),对照来源地居住品质,有可能给出相对较低的满意度评分。



再次



社区周边的区域交通、公共配套设施、绿化配置等,目前仍延续20世纪90年代末的规划设计标准,已无法满足当前发展需求。



最后



调查对象还提出宽带速度、空调分区控制、公共停车区域不足、马路噪声等问题。



此外,受访者根据需求程度对社区设施排序,结果显示:



第一




区内设施重要性依次为:浴场、游泳池、健身房、室外运动场、文化教室、乒乓球室、活动室、视听室、多功能厅、儿童娱乐室、有氧健身房;



第二




社区周边商铺重要性依次为:生鲜超市、诊所、料理店、便利店、干洗店、商务中心、健身房、幼儿教育、音乐教室、美容院。


2.2.2  境外青年人才群体的住房需求调查


2016 年,《孙桥国际社区城市设计》项目组在张江科学城区域展开问卷调查,共采集82份有效样本。


调查显示(图5):张江科学城外籍人士倾向于居住在紧邻工作地的浦东(47%)或文化商业气氛浓郁的浦西(36%)。日常出行以地铁为主,理想单程通勤时长为15~45分钟。现代化且简洁的住宅小区更受青睐(78%)。

0 (4).png



图5  张江境外青年人才居住需求调查示意


社区营造上,关注度排前5 位的分别是:安全性(80.3%)、设施配套(72.9%)、环境优美(70.0%)、形象特色(61.2%)、便利性(59.1%)。


其中,“安全性”既包括治安安全、出行安全,也包括住房、各类设施的使用安全,同时兼具包含“隐私保护”的含义。“便利性”要求社区或周边拥有更加完善、高档的配套设施,同时设施具有易达性。


以“国际学校/幼儿园”为例,100%的受访者表示,希望其子女就近入读国际幼儿园或学校。





三、规划建设指标体系构建





 3.1 界定国际社区




城市中的国际社区,其规划设计首先要符合现代化社区的构建标准,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所在城市国际社区的发展阶段、境外人口的规模分布特征、目标服务群体对社区设施的需求等因素,构建国际社区规划建设的设施标准。


设施建设标准分硬件和软件两个部分。


硬件建设标准部分,兼顾目标服务群体的来源地文化、国际通行标准与未来发展趋势,主要包括4个方面:



1

合理美观的规划设计。


规划上注重安全与私密性、交通复合性、景观与自然的融合,空间布局人性化。在建设规模上要营造社区尺度,在建筑品质、建筑风格样式上体现高品质,同时充分尊重并融合多元文化。




2

高端完善的配套设施。


商业配套上形成国际品牌商业圈,融合地方文化特色的高端休闲购物街区等活动空间。生活配套上形成包括医疗、教育、银行、通信、宗教、文化等综合体系。交通设施既要保持内部的安全与封闭性,也要保持与外部世界的连接通畅。

古北黄金城道.jpg

古北黄金城道




3

低碳环保的生态环境。


物业管理和环境治理应符合ISO9000标准和ISO14000标准,营造“绿、静、美、安”环境,无噪声、无干扰、无污染,为居民提供便捷、舒适的生活休闲环境。




4

前卫先进的住宅科技。


要在能源环境、水环境、声环境、绿色建材等方面积极应用先进住宅科技。



软件建设标准方面,参照国际通行的街区/社区群体原则,面向目标服务群体的实际生活需求,主要包括4 个方面:



 

一是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参照发达国家通行的“HOPSCA”原则( 即酒店Hotel、商务办公Office、停车Parking、商业Shopping、聚会Congress、公寓Apartment) 对社区设施进行最佳配置。


具备完善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提供综合服务窗口、国际标准邮政设施、空气测量设备、地图指示牌等。




 

二是一流品质的生活方式。

摄图网_500598288_wx_建筑外观立面(非企业商用).jpg


结合公共资源和景观环境营造文化氛围和教育环境,设施先进但不追求奢华,在社区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高品质生活方式。




 

三是高水平的社区管理。


具有完备科学的规章制度和社区组织系统,成为社区凝聚力的重要依托;行政管理、社会管理、自治管理和物业管理全面到位,居民具有较高社区事务参与积极性。




 

四是独特的社区文化。

摄图网_300126643_wx_志愿服务慈善人与生态理念公园垃圾袋清洁区的群快乐志愿者志愿者用垃圾袋清洁公园区域志愿者用垃圾袋清洁公园区域(非企业商用).jpg


具有多元化和交互融合的基本特色,并在整体上呈现高端化特征。社区居民积极维护社区文化的多样性和统一性,重视邻里交往、自助性服务和志愿者活动等。





 3.2 指标体系构建




“国际社区”并非“洋”概念,海外城市大多有国际移民聚居区,但并无规划意义上的国际社区,在指标体系方面没有可直接借鉴的目标对象。

摄图网_500278232_wx_安居乐业(非企业商用).jpg

上海作为国内较早培育国际社区的城市,国际社区规划建设经历近30年的发展,基于居住区规划规范和本地实践,并结合上海国际社区规划建设的需求分析,按照核心类和支撑类构建国际社区规划建设指标体系:核心类指标(表2)包括居住、环境、基础设施、信息化、生态化和社区安全等六个方面的内容,支撑类指标(表3)则主要包括文化、生活和交流系统等三个方面的内容,充分体现国际社区硬件软件建设兼顾,生活环境品质化、国际化的发展要求。

0 (6).png



表2  国际社区核心类指标体系构建

0 (7).png



表3  国际社区支撑类指标体系构建





四、结语



在“全球城市”目标下规划建设国际社区,是新时代我国大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


境外人口“小集聚、大融合”的空间分布格局,对新建国际化社区的规划设计规范、审批流程、审批标准提出新的要求。



摄图网_501637305_wx_城市园林天际线(非企业商用).jpg




除“境外人口占比”指标外,社区居住品质、环境、基础设施、信息化、生态化和社区安全、生活服务、文化、交流等方面尚需进一步量化与认定,并作为未来国际社区规划建设的重要标准和方向。


当前,我国城市的国际社区规划建设尚以“门禁社区”为主,空间隔离明显,溢出效应有限,要树立“为人民建设城市”的价值观,从全体人民的福祉和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出发,积极运用社区规划手段,促进城市公平、融合发展,建设“近者悦,远者来”的高品质、国际化住区。


部分图片选自公共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异议可联系删除。



Copyright  ©  2020 版权所有:上海空间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沪ICP备20007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