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

R/e/s/e/a/r/c/h

基于劳动力外流与耕地流转的农村地区划分探讨——大连瓦房店案例

发表时间:2020-09-18


导语


耕地流转与劳动力外流是农村发展的重要考量因素,本文以大连瓦房店市为案例进行研究,以乡镇为单元, 按劳动力外流相对强度与耕地流转相对强度的组合关系划分村庄类型。





作者


龙微琳  上海嘉定新城发展有限公司工程师


正文


01

引言


随着快速工业化与城镇化,乡村系统的封闭性被打破,外出打工可获得高出农业收入数倍的收益,稳定的乡村社会形态开始瓦解,农村劳动力出现大量外流。


摄图网_500246627_wx_春运期间北京西站拥挤的客流(非企业商用).jpg


以劳动力为主的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是城镇化的重要内容,笔者认为在研究农村地区发展问题时,结合农村劳动力外流与耕地流转两个要素,可以厘清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农村人口大量外流背景下农村地区的发展去向。




02

农村劳动力外流、耕地流转

对乡村发展的影响


2.1农村劳动力外流对农村发展的非确定影响


在我国语境下,农村劳动力外流的“推—拉”关系可归纳为:推力包含农村劳动力剩余和农村衰败挤压;拉力包括城乡差距和区域发展不平衡。


摄图网_500799139_wx_春运纪实广州火车站(非企业商用).jpg


理论上,农村劳动力的外流为农地流转从而实现规模经营提供了可能性,正如陈浩在其研究中提到,一些常年在外并找到固定工作的农民愿意甚至要求退田,季节性外出者有的也要求减少责任田,一些劳动力外流的地方甚至出现贴钱转让土地使用权的“负地租”现象。


2.2  耕地流转对农村发展的正向影响


耕地流转为规模经营提供了可能,规模经营则有利于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一个基本前提之一。陈训波用DEA方法对北京、广州、上海三地农户生产率影响的测算表明,农地流转是提高农业生产率的主要途径。


摄图网_500552950_wx_田间劳作的农民(非企业商用).jpg


耕地流转作为生产要素的配置,对农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耕地流转无论是向农户集中还是向农业企业集中,都能促进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从而促进农村的发展。


2.3  农村劳动力与耕地流转的非效应关系


本研究认为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不完全迁移”的特征,大部分地区劳动力转移只是作为生产要素的空间位移,转移出去的劳动力并不是所有都实现真正脱离土地,加之我国长期的农村土地制度是农民“进城失败”的退路,劳动力外流也并非一定伴随着耕地的流转。


摄图网_501585758_wx_农忙(非企业商用).jpg


对于农村劳动力外流与耕地流转的关系,并非存在严格的效应关系,农村劳动力外流并非一定伴有相应的耕地流转,而耕地流转也并非全是劳动力外流的结果。


比如,在发达地区的村庄有工业企业进入提供就业岗位,本地居民从事农业的愿望不强烈,而将耕地出租给外来居民,导致耕地流转水平较高,但村庄本身的劳动力外流水平很低。


还有一种情况是有农业企业进入村庄,导致较高的耕地流转水平的同时又能提供就业岗位,村庄的劳动力外流水平也会很低。




03

基于劳动力外流与耕地流转

农村地区划分方法


本研究中的农村劳动力外流指流向乡镇以外。农村劳动力外流强度用农村常年外出务工劳动力占农村总劳动力比重表达;每个镇的农村劳动力外流相对强度用该镇农村劳动力外流强度与瓦房店全市农村劳动力外流强度的差值表示,以瓦房店市元台镇为例,“元台镇农村劳动力外流相对强度= 元台镇人口外流强度-瓦房店市人口外流强度”。


摄图网_500657906_wx_丰收的稻田(非企业商用).jpg


耕地流转强度用家庭承包耕地流转总面积占家庭承包经营总面积比重表达。耕地流转相对强度用耕地流转强度与地区耕地流转强度差值表示。


因此,人口外流相对强度、耕地流转相对强度都将产生正负值两种情况,人口外流相对强度与耕地流转相对强度进行组合将产生4 种类型:


Ⅰ型:人口外流相对强度为正值,耕地流转相对强度为负值;


Ⅱ型:人口外流相对强度为负值,耕地流转相对强度为正值;


Ⅲ型:人口外流相对强度为负值,耕地流转相对强度为负值;


Ⅳ型:人口外流相对强度为正值,耕地流转相对强度为负值(图3)。


0 (4).png

图3  基于劳动力外流与土地流转关系划分的农村地区类型




04

实践:大连瓦房店农村地区划分


4.1  研究区域概况


瓦房店是大连市下辖的北部县级市,距离大连市104 km,下辖9个街道、13个镇和8个乡,常住人口城镇化率40.14%,户籍人口城镇化率37.63%。


2017年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评比中列第28 位,继续位居东北前列。在中国工业百强县中曾一直位列前十,是中国“轴承之都”“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化示范基地”(图4、图5)。


0 (8).png

图4  瓦房店市区位图


0 (2).png

图5  瓦房店市镇村体系


辽宁省近10年城镇化为以省会及副省级城市为主的核心聚集,人口主要向沈阳和大连集聚,地级市和县级市城镇人口集聚不足,特别是县级市近10年城镇人口占全省的比重下降了7.8%(图6)。


0 (3).png

图6  辽宁省分层城镇化情况


与辽宁省的城镇化趋势背景相对应,瓦房店市域人口流动呈现净流出态势,以流向大连市为主,流向省外的较少,中心城区周边乡镇、东部乡镇是人口流出高地。


全市农村劳动力中,外出务工劳动力占比为32%,常年外出务工劳动力占比为24.6%(图7、图8)。


0 (7).png

图7  瓦房店市农村人口外流强度


0 (5).png

图8  瓦房店市农村人口外流去向


4.2  农村地区发展类型划分结果与表征


对瓦房店各乡镇的人口外流相对强度和耕地流转相对强度进行计算后,结果如表1 所示,Ⅰ型地区11 个,Ⅱ型地区4 个,Ⅲ型地区7 个,Ⅳ型地区4 个(表1、图9)。


0 (6).png

表1  瓦房店各乡镇人口外流相对强度与耕地流转相对强度


0 (9).png

图9  瓦房店市各乡镇劳动力外流与农地流转情况


4.2.1  相关性:耕地流转与劳动力外流正相关


在瓦房店全市25个乡镇中,Ⅰ型地区和Ⅲ型地区占主导,Ⅰ型地区11个,Ⅲ型地区7个,表明该地区整体上人口外流与耕地流转情况匹配较好,人口外流的同时,耕地也产生流转。


人口出现大量的外流,而耕地流转效应不佳的Ⅳ型地区仅为4个。耕地流转强度与劳动力外流强度的离散分布关系也显示,其耕地流转强度与劳动力外流强度呈正相关关系(图10)。


0 (10).png

图10  耕地流转与劳动力外流的关系


4.2.2  空间性:同类型地域空间上连续,呈圈层分布


同类型的农村地区在空间上连续、集中成片分布,表明经该种方法测算的分类合理,相邻地区的乡镇分类结果呈同类。


整体上,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呈圈层分布,中心城周边地区第一圈层呈Ⅳ型;第一圈层外围为Ⅰ型地区和Ⅲ型地区;Ⅱ型地区作为特殊情况零散分布于市域(图11、图12)。


0 (11).png

图11  瓦房店市各乡镇农村发展类型划分


0 (12).png

图12  农村地区类型圈层结构


第一圈层Ⅳ型地区集中在中心城区周边,城市化地区周边的农村农用地价值随中心城市的发展而提升,大量农村劳动力就近进入中心城就业与居住,但耕地流转率并不高;


Ⅰ型地区和Ⅲ型地区作为第二圈层,距离中心城相对较远,两类地区的人口外流相对强度与耕地流转相对强度呈正相关关系,表明随人口的外流,耕地流转率也在提高,而具体的人口外流情况取决于地区的经济条件、资源禀赋以及在大区域中的区位条件。


Ⅱ型地区作为特殊情况零星分布于市域第二圈层内,这类型的地区极少,经济发展较好,一般有企业进入,提供了就业岗位的同时也带动了耕地的流转,从而劳动力外流较少,这类地区往往可作为地区的经济增长点重点发展。


4.2.3  不同类型农村地区的特征


1

Ⅰ型(人口外流相对强度“+”,耕地流转相对强度“+”)


Ⅰ型地区包括松树镇、得利寺镇、万家岭镇、红沿河镇、谢屯镇、赵屯乡、土城乡、太阳街道、瓦窝镇11 个乡镇,地域上集中成片,主要分布在市域的东部、中心城区的北部,距离中心城有一定的距离,处于第二圈层,地区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耕地集中经营。


谢屯镇是典型的Ⅰ型地区,处于长兴岛临港产业区与金普新区空间联系的节点上,是重要的区域生态空间,景观资源丰富,一直以来着力打造旅游度假小镇,拥有大量的旅游服务设施和房地产开发项目,耕地流转率高、集中经营情况较好,但由于旅游业尚未形成,粗放的建设开发未能聚集人气、提供足够就业岗位,大量农村劳动力仍然外流。


对于Ⅰ型地区,重点在于对农村闲置宅基地进行整治,对耕地集中经营的配套基建设施进行规划布局,着力打造当地农旅品牌,强化乡村的生产功能而弱化生活功能,引导村庄“以产代村”转型发展。这类地区是城镇化的后方保障,为外流人口的城镇化失败留有退路。


2

Ⅱ型(人口外流相对强度“-”,耕地流转相对强度“+”)


Ⅱ型地区包括杨家满族乡、阎店乡、仙浴湾镇、许屯镇4个乡镇,地域上不相连,零散分布在距离中心城区较远的市域北部、西部,在圈层上零散分布于第二圈层内。


该类型地区经济发展较好,乡镇企业发达。瓦房店市24个乡镇街道中,只有8个乡镇有乡镇企业,其中杨家满族乡的乡(镇)办企业经营收入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为77.64%,阎店乡为48.63%,仙浴湾镇为27.85%,其余的驼山乡仅为0.52%,三台满族乡为22.05%,岗店街道为4.46%,老虎屯街道为0.03%,祝华街道为0.79%(图13)。


0 (13).png

图13  瓦房店市各乡镇的乡镇企业发展情


该类型地区人口外流不明显,耕地流转到农业企业集中经营,或者当地有企业解决村民非农就业从而耕地流向少数农户集中经营,村庄的发展依赖于企业的发展。往往可作为地区的中心镇重点发展,重在于制定政策引导,创造有利于乡镇企业发展的环境,通过企业的发展带动村庄发展。

3

Ⅲ型(人口外流相对强度“-”,耕地流转相对强度“-”)


Ⅲ型地区包括永宁镇、西杨乡、复州城镇、驼山乡、三台满族乡、元台镇、九龙街道,主要分布在市域的西部地区,在圈层上属于第二圈层内,在地域上集中连片。


元台镇是典型的Ⅲ型地区,位于市域最西侧,东与普兰店市接壤,西邻瓦房店市区,距离城区仅15分钟车程。镇域生态基础优越,工农并重,拥有以玉米、大豆、油桃为主的设施农业,存在季节性流动外出务工人员(年龄约在40岁以上),且多在瓦房店临时务工,务工之余从事第一产业(图14);


0 (14).png

图14  元台镇近年劳动力外流情况


有以建材、水泥、风力发电、轴承配套、柴油机生产等为主的工业,2000万以上企业17 家,500万以上企业10余家,企业职工2000 余人,基本为本村居民。这类型地区的村庄人口外流不明显,耕地流转不明显,适宜延续传统的耕作和生活模式,重在改善村庄环境和设施,提供相应的农业技术支持。


4

Ⅳ型(人口外流相对强度“+”,耕地流转相对强度“-”)


Ⅳ型地区包括岗店街道、老虎屯镇、祝华街道、炮崖乡,集中分布在中心城区的外围,在圈层上处于第一圈层,地域上完全集中连片。


一方面,大量人口因紧邻中心城区,直接进入中心城区出现高水平的人口外流;另一方面,城市化地区周边农村耕地随着中心城区发展溢价,村民能够从耕地价值的上升中获得高收入,耕地流转意愿极低。


该类地区容易出现耕地荒芜、村庄衰败现象,应当采取精明收缩的策略,顺应人口外流趋势对闲置宅基地进行整治,引进农业企业规模化经营村庄耕地。




05

讨论


通过以上研究,有以下结论和讨论。


(1)并非存在“农村劳动力外流产生正向的耕地流转效应,从而产生耕地规模经营而促进了农村发展”的线性逻辑,而是表现为更为复杂和不确定的关系,进而可以通过劳动力外流与耕地流转两个指标的组合关系来划分农村地区。


案例地区的验证也表明,通过人口外流相对强度与耕地流转相对强度的组合关系形成的村庄分类符合实际,同类村庄在地域上相连,集中呈板块分布。此方法适用于在规划中,作为农村发展分区分类指引的支撑。


摄图网_501571567_wx_航拍村寨(非企业商用).jpg


(2)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类型的村庄分布形成以中心城区为核心的圈层分布,中心城周边地区第一圈层为人口外流相对强度“+”、耕地流转相对强度“-”的Ⅳ型地区;


第二圈层为人口外流相对强度“+”、耕地流转相对强度“+”的Ⅰ型地区及人口外流相对强度“-”、耕地流转相对强度“-”的Ⅲ型地区,这两类地区人口外流与耕地流转均为正向相关;人口外流相对强度“-”、耕地流转相对强度“+”的Ⅱ型地区作为特殊情况零散分布于第二圈层内。


(3)该研究基于劳动力外流相对强度与耕地流转相对强度划分农村地区类型,是相对于该地区自身而言,基于该地区的农村地区存在不同的发展导向需求,假定一个地区或行政区内,以城市为核心,未来必然要保留一定的农村地区。




部分图片选自公共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异议可联系删除。




Copyright  ©  2020 版权所有:上海空间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沪ICP备20007340号-1
技术支持:缘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