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

R/e/s/e/a/r/c/h

让夕阳更红,晚霞更美!WHO“积极老龄化”政策框架新解读

发表时间:2020-11-10

1604893393.png


导语


基于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积极老龄化”的政策框架,文章以发展的眼光重新解读其关键词——健康、参与、保障的内涵和外延,并从“积极老龄化”的视角,对城市、社区、设施、住宅等提出不同尺度的干预措施和建议。


作者


胡惠琴  北京工业大学教授,北京市科学委员会专家,中国建筑学会适老性建筑学术委员会副会长,中国老年保健协会老年人健康环境委员会名誉顾问,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标准委员会专家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议员



正文


1999 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积极老龄化”这一政策性框架,延伸了“成功老化”的概念。时至今日, 二十多年过去了,其间世界范围的政治、经济、科技发展以及老龄化趋势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积极老龄化”的关键词——健康、参与、保障也增添了新的含义,其边界也有了新的拓展。


本文以发展的眼光对其内涵和外延进行新的解读,并尝试从城市、社区、设施、居家等方面提出不同尺度的干预措施。


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真正标尺是其对待高龄老人的社会福利。所谓福利(Well-being),就是指所有人无差别的幸福,讴歌所有人的人权和行政义务。


摄图网_500089194_banner_西藏羊八井(非企业商用).jpg


早在20 世纪70 年代,希腊建筑师道萨迪亚斯(Aoxiadis)就将人的生命周期分成12 个阶段,并主张每个阶段都应享受6 项基本权利,其中之一就是行动自由,想去多远就去多远,想去多少地方都不受限制。


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人的预期寿命还在不断增加。活得越久,是意味着生活质量更高,还是患慢性病的时间更长? 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冲突,是绝望地等待死亡,还是充满希望地有所作为?生命的最后一程是积极的,还是受限的—长寿却不健康?这是生活质量问题,值得深思,毕竟生活还有诗和远方。





01



健康


“积极老龄化”的第一个关键词是“健康”。建成环境的干预对健康有效性的影响已经被前人的研究所证实。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死亡率最高的是年龄在65 岁以上的老年人,这说明老年人患基础疾病的概率较高,自身的免疫力也存在很多问题。


因此,应该把对街区建成环境的干预作为城市改善老年人身心健康的重要切入点。


“空间干预+ 行政支持+ 部门合作”,从城市和建筑尺度提出积极的空间导控设计策略:从老龄化的被动应对向主动、积极、健康的老龄化转型。 


1604890945.png


城市、街道、社区的空间环境与老年人的身体活动、步行习惯、出行频率以及身心健康有着紧密的联系。如果老年人感觉到建成环境中的障碍要素,其户外活动强度就会大幅降低,这使得增龄性身体机能衰退的老年人面临的健康风险大幅增加。


解决现实的健康问题,预防潜在的健康问题,是营造“疗愈性环境”(Healing Envionment)的双重任务。


老年群体作为一个福利的受益群体,大体分为两个层次:年轻的老人可以享受二三十年的健康,暮年的老人需要接受特殊照顾和护理。积极老龄化就是要延长健康的时段,根据“生命在于运动”的理论,应该积极开展运动。


维持健康,预防疾病,避免老年人卧床不起的情况发生,防止医疗费和福利费用的过度增加。因此,从室内外环境、建筑到各种工业产品在设计、交互、功能等方面的通用性、包容性的增强,都体现了产业升级、消费升级对老年人能力辅助具有基础意义。


然而,目前在城市层面缺少多样性的健身设施和休闲运动空间,需要大量营建健身设施,并且是具有正向激励作用的设计,有效地干预建成环境。


提高健康指数面对传染病的免疫力,加强体力活动,锻炼肌肉骨骼,增加健身机会,提升自立能力,找回尊严。


摄图网_501161284_banner_祖孙情夕阳下爷爷牵孙子背影(非企业商用).jpg


应鼓励老年人在室内、外行走。研究发现,步行是最简单易行且经济有效的运动方式,是促进老人健康最基本的体力活动之一。步行对老年人保持自理能力和身体健康很重要,因此,在顶层设计层面应推行以促进健康为导向的政策,加大对步行设施的投入;在总体规划中提升人行道的地位等;在社区应该提高环境品质、街道的连接性,以及土地混合使用的多样性。


建造鼓励老年人步行的设施。步行除了可能跌倒,几乎没有风险。但平衡失控、肌肉无力都会影响行走能力,需要特殊的设备和空间,建筑设计时应该把这些视为挑战而不是限制。步行及其他锻炼,会改善情绪,改善睡眠,应创造有安全维护的场所,供老年人自由行走。


例如北欧适合老年人在户外锻炼的设备十分常见,图1是将这些设备设置在公园内,鼓励老人运动,调整步伐,锻炼平衡控制能力,有效预防老年人跌倒。


0.png

图1  公共空间步行设施


上、下楼梯是另一种挑战。为了鼓励老年人主动爬楼梯,设计缓坡楼梯,也有把楼梯设计成钢琴形状吸引老年人去体验。图2 是美国马里兰州在养老设施的楼梯平台处布置座椅,促使入住老年人选择楼梯进行锻炼而不乘电梯。


0 (1).png

图2  室内楼梯示意


还有一些户外设计,在安全条件下让老年人在石头、砂子和卵石上行走以锻炼肌肉;在吊桥上行走,锻炼平衡能力,促进老年人的身体健康。


社区是构成城市的基本单元细胞,可分级构建5 分钟、10 分钟、15分钟的健身圈,推进健康细胞工程建设。营造有利于健康行为的社区空间,增加社区步行系统、慢跑道等。具有变化性的宜居空间也可以有效地减少孤独感和其他心理问题的发生(表1)。


0 (7).png

表1  “积极老龄化”空间导控内容





02



参与


“参与”就是人人都应该平等地参与社会活动。当前,全世界都在提倡平等,就是要改善由贫困、不公等社会问题造成的负面物理环境因素,进行积极的空间导控。


提供服务是被动地接受照顾,而环境的营造可以使得弱势群体主动进行自立的生活。当老年人脱离了一定的社会组织或群体后,其衰老的程度会大大加剧,导致更高昂的养老成本。


1604890764.png


人的自立生活依靠他人与物和环境发生关系,不否认他人协助的纽带的重要性,但从使用者的主体性来看,应该优先考虑环境的整治,提供无人在场的支援,让所有的人有尊严地生活。


要让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就要提供支持性和可及性的环境,做好平台。建筑师的工作内容包括两个方面:硬件—户外环境设计;软件—提供活动干预,要让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





2.1

户外环境设计





防止老年人不出门,首先要保证户外环境对老年人来说是安全的、方便的。


早在20 世纪30 年代,佩里提出的邻里单位理论,即以小学为中心,通过其半径范围确定小区合理规模,就是为了保护老弱及儿童安全穿越街道,解决弱势群体健康安全问题。


无障碍不是目标而是出发点,属于环境营造:在宏观尺度上,设计一系列允许访问的公共领域;在中观尺度上,有方便的娱乐场所;在微观尺度上,有公共服务设施和老年活动中心等。


1604889245.png


例如根据社区老年人在院落门口聊天的习惯,创造更多的公共空间,同时配置座椅,让居民继续保持这种亲密交流的关系。





2.2

活动干预





老化包括生物学和社会学两个方面:身心机能的衰退和社会关系的萎缩,支撑老年人生活质量(生命、生活的质量)的重要支柱是人与人交流的广度和深度,以及置身之处(住宅)的保障。


老人有从生理到心理的梯级性人类个体的生活需求,健康绝不仅仅是指身体需求,还有精神需求,生活状态等综合因素。


过去多关注物理的支持性和方便性,对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比较忽视,社区活动中心的设置固然重要,但软件的设计譬如文娱活动的策划、情趣社团的组织、公益活动的开展,以及对活动的干预更为重要。


干预是放大正面的效果,通过让老年人参与这些活动,使之建立交流关系。美国最近一项研究表明,决定你生命长度的有效因素,一是有最亲近的人际关系,即救急的人;二是日常生活和他人互动的过程和频率。

1604891051.png


老年人是否有朋友是测试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因为交流的品质会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哈佛大学曾经做过一个为期75 年的研究,目的是研究什么是影响人的幸福和健康的重要因素,结论为“与身边人的关系”, 交流的品质会影响人的生活质量,良好的交流带来积极的情绪。


另一方面,由于出生率下降,导致代际关系解体,老年人的数量增多,年轻人的数量减少,社区中的社会关系萎缩,照料人员越来越少,在老年生活已经不能用制度支持的今天,自立支援成为基本理念。


从健康时就构筑、维系自己老年期的社交网络,社区居民守望相助,提高“社区力”,建造互助共生型地域设施是非常必要的。例如最近的冠状病毒防疫战仅靠社区和居委会是不可能打赢的,需要广泛的社区参与和社会支持以及更广泛的社交网络。


1604891825.png


另外,帮助他人,也是一个激励因素,体现人生价值。最近政府提倡的互助养老、邻里互助圈,也是作为养老服务的重要补充。例如社区青老、老老有效对接,进行社会性互动,培育和拓展非正式照料的社会资源,从而建立正式与非正式的融合机制。


构筑代际交流的环境,促进多代交流、互相交往、熟知,实现全龄的包容互动关系是重要的课题。


在美国有将乒乓球台(少年)、座椅(老人)、烧烤架(青年)等设施组织到一起,促进跨代交流的做法;日本有将咖啡厅放在老年设施附近,促进年轻人和老年人接触等案例。


日本在社区层面提出了“四助原则”:自助、互助、共助、公助。这是一套递进层级的支援选项体系,在地区综合照料体系中,四助的理念为老年人在社区中持续生活下去可能面临的四种状态提供了应对的策略。以自助为核心,将互助作为自助的外围支援手段,对于无法解决的问题采取共助方式,介护保险制度,而将公助作为最后的行政救援手段。


个人层面:在自立期,管理自己的健康,营建生存价值,确保安全的住所。在社会体系层面:以自立为本,每个人积极参与,互助等是“四助”在社区中的作用分担。


最近有社区提出“书香养老”的概念。读书是最好的养生之道,陶冶情志,防止失智,提升思想境界,从容睿智地面对人生,让阅读走进老年人的心中,把阅读作为一种养老方式,提倡在社区多多营建图书馆,并储备大字版的老年读物。





03



保障


“ 保障” 被释义为社会护航(Social Convoy),老年人只有在享有社会保障的前提下才能安度晚年。联合国认定的八种残疾人和老年人、儿童、孕妇、携幼者以及外国人被视为弱势群体(表2)。


0 (4).png

表2  联合国认定的8 种残疾人


根据世卫组织的统计,目前全世界总人口中有大约15% 的人有某种形式的残疾,人口总量超过10 亿人,其中近2 亿经受着相当严重的功能性障碍。伴随着人类寿命延长带来的慢性疾病的增加,未来世界的残障率将进一步上升。


行动和感知障碍并非特殊群体,每个人的生命周期中都会面临,因此,无障碍设计与每个生命体的权利和自由度密切相关。我们的建成环境应该是包容性、普惠性的。根据人人平等参与社会的理念,要考量身体受限群体的需求。同时,社会老年人增多,意味着知性和身体需要某种支援。





3.1

无障碍层面





目前的无障碍设计只停留在解决物理障碍方面,“无障碍”一词不仅包括物理性的内容,还包括解除弱者的心理、社会障碍等四个方面:





01

一是物理屏障,指人行路、上下楼梯、出入口高差、妨碍轮椅通行的障碍物;







02

二是制度屏障,以残疾人为理由限制资格、许可证的发放等;







03

三是信息屏障,缺少播音指示、盲文应用、手语翻译、字幕播放,导致无法通俗易懂地表达;







04

四是意识屏障,指无心的话语或视线,认为是受保护人群等错误认知。





老年人不一定需要照顾,从正常化的角度出发,应提供便利的场所和无人在场的关怀。


在城市交通层面,应强化公交和慢行交通系统、开敞空间、连接性高的步行街道的营建,完善骑行设施与路桥。


从弱势群体的视角进行规划设计,例如日内瓦的过街设计中有很多标识,针对老年人过街慢的问题,绿灯时间设置较长,以及人行道发热、设置连接人行道的斜坡等。


在建筑层面,增强楼梯和步道友好设计,提升垂直交通的环境质量。


社会保障概念包含一些预防性、先行性的内容。“上医治未病”,首先要以预防为主,消除健康隐患。健康促进和避免意外事故是大多数老年人的普遍需求。





3.2

居家和社区层面





目前城中心大量老旧住宅都缺乏无障碍的基本条件。室内有高差,不能确保足够的使用空间和护理空间,走廊和门槛的宽度不够,致使轮椅不能在室内通畅行走。


日本有个统计,每年居家发生的意外事故排在第五位。日本近年来对老年人的福利政策,从福利设施走向改善居家环境,政府投入很多资金用于旧房改造,防止摔伤等是第一防线。


另外老旧住宅的适老性改造规定至少安装两处扶手,室内无高差,走廊轮椅可以自由通过。


福利居住环境改造的目标:一是为了促进老年人的自立能力,提高生活质量;二是为了减轻家属的护理负担;三是为了提高住宅的安全性。


同时提出三个维度的干预:一是改造建筑;二是根据体能差异(运动能力、起居方式、反应能力)选择福利用具,安装特殊设备;三是改变行为,以实现在宅伤害防控。


斯坦菲尔德(Steinfeld)和怀特(White) 提出包容式住宅的两个标准:一是适应性,如全龄住宅(意味着很高的适应性);二是可达性。通过一定的设计标准,实现坐轮椅的人可以使用厕所或独立出门的目标。


社区层面的保障也很重要,目前我国居民“就医难”的问题十分突出,特别是节假日,家里有老年人生病,除了到大医院急诊,连上门问诊的医生都没有,虽然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但无论是药品储备,还是医生的资质都不到位,形同虚设。


英国20 世纪50年代就有了医院和家庭之间昼夜服务的中间设施,以满足居民老有所医的要求。





3.3

设施层面





美国行为心理学家鲍威尔 · 劳顿(Powell Lawton)先后提出环境适应性(Ecological Adaption)和环境主动性(Environmental Proactivity) 两个假说,认为老年人的行为取决于环境压力和自身能力。


研究表明,养老设施的环境应具有维持、刺激和支持三大功能,应强调和重视环境的影响力,创造既有支持性又有激励性的物理环境。通过空间细节的设计诱发和唤起老年人的能动性,鼓励老年人的独立性和支配环境的能力,促进老年人介入环境进行交流。


1604890929.png


让长期生活在毫无生机的环境中、内心不再有波澜的老年人重新焕发生命的活力,引导他们主动形成生活行为的基础就是良好的环境。最好的设计就是有支持性、刺激性、情动性的环境。


3.3.1 支持性


老年人的行为取决于环境和自身能力,可加强自身的能力,应对环境的可塑性,通过环境支持保障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可能性。环境支持与个人能力匹配度越高,环境的功能绩效就越高,意味着环境对个人活动能力发挥了积极的支持作用。


为老设施的设计,首要目标是让老年人在护理人员的帮助下发挥机体尚存的能力并过上正常的生活,或者借助外界的帮助替代自己完成工具性日常生活。促进老年人介入环境进行交流,如缺少支持性空间环境要素会直接限制老年人的自主性。


3.3.2 刺激性


另一个倾向是,有的养老设施无障碍设计往往补偿过度,又与外界隔绝,造成老年人的习得性失能,产生消极行为。物理环境条件对生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过度的护理会降低老年人的自我效能感、自尊和自主性,往往否定了老年人的价值及相关的生活品质。


外界刺激获得积极的情绪会释放一种血清素,称为“幸福的荷尔蒙”。情感的发生和变化刺激大脑,增加大脑的血流量,使得连接神经元的突触再发,维持大脑的生长。


完全没有任何刺激和变化的生活,会使人的大脑发生萎缩。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应该创造一个对老年人来说有点挑战的环境,可以对其产生积极的刺激。


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长,活动半径(300 m)越来越小,视觉信息也少了,因此,设计应注意与外界的联系,扩大信息量。美国学者罗杰·乌尔里奇(Roger Ulrich)1984 年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窗外景观可能对术后康复有影响》一文,证明窗外景观环境对术后病人的身体康复有益处。


互相连接的房间和长对角线的视图、可以多种形式穿越的空间景观,都可以给予老年人正向的刺激。


1604889149(1).png


迄今,养老设施建设比较关注床位,但是老年人不一定就是躺着,还要活动,要改变思维惯性,“积极老龄化”的理念先行,创造有活力的养老设施。例如设计鼓励室内外步行,并优化相应的空间。利用户外自然景观所拥有的治愈、保护和镇静作用,设计“失智花园”—“减压+ 促进锻炼”等,与室外建立视觉和物理联系。


3.3.3 情动性


迄今的养老设施侧重于物理环境舒适度和通行无障碍方面的研究,美学设计主要依靠设计者的主观经验,导致养老设施情感功效不足及不确切,致使设计意图与实际绩效之间往往存在落差。


情感设计也称情动设计,结合大脑科学、心理学等角度,综合考虑设计内容,与场所形成情感纽带。


感情的存在是让一个人生存下去的能量,非常值得关注。通过环境能够激发老年人的情感。将情感与环境作用结合起来,可以引导老年人发生一些良性的行为。例如日本一家日间照料中心的改造设计,在玄关和厨房中间开了一个小窗,让员工通过小窗与到达的老年人打招呼,这样的声音与咖啡香气通过小窗传达出去,老年人会慢慢融入进来(图3)。


0 (2).png

图3  老年设施入口设计


另外,研究发现,老年人入住养老设施后,选择机会变少,自尊心受到影响,根据老人的心情和行动将原来单一的活动空间分为四个区域,用家具进行软性隔断,用空间引导老年人自发和主动和别人接触,产生交流(图4)。


0 (5).png

图4  室内活动空间设计


营造养老机构是家的概念,是家的延伸。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后,独处的时间变长,应该用最好的环境去引导和带动老年人与员工的行为,一方面改善了环境质量;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护理效果。两个效果叠加实现成倍的效应(图5)。


0 (8).png

图5  环境的作用


部分图片选自公共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异议可联系删除。




Copyright  ©  2020 版权所有:上海空间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沪ICP备20007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