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

R/e/s/e/a/r/c/h

江苏省宜居街区建设的探索实践——以姚坊门省级宜居示范街区建设为例

发表时间:2020-12-21




近期,复旦大学空间规划研究中心、上海空间规划设计研究院、《城乡规划》杂志社联合举办题为《从“蓝图”到实践——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与治理创新升级》(点击标题,了解概况)的研讨活动,通过分析国土空间规划、智慧城市建设、可持续生态发展的优秀案例,探讨国土空间规划与治理的思路和方法。


本次线上学术交流活动得到了来自全国7大区域、16家省市规划院的积极参与。相关文章将在接下来的1个月内陆续发布。




研讨活动参与单位: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姚秀利、汤蕾)



2019年,江苏省在宜居住区工作实践的基础上,创新提出试点开展省级宜居街区建设工作,希望协同推进围墙内外的宜居建设工作,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对改善宜居环境的需求。姚坊门省级宜居街区位于城郊结合部,拆迁安置小区、国企职工家属区比重较高,人口老龄化现象较为突出,在宜居街区建设过程中有着广泛的普遍性和代表性。



1.构建大数据平台,对街区问题诊断



通过PIPS调研方法和居民行为分析了解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和路径;运用网络爬虫技术对POI数据、建筑、道路、街景等数据进行整理,建立空间数据库;以栖霞区“掌上云社区”全域社会治理平台作为语料库,对居民的聊天记录进行识别模型算法过滤,识别热点讨论问题;以问题导向制定宜居街区建设目标。


0.png

新尧片区全时段人群活力动态分布



2.强调服务设施共享,塑造宜人场所



对利用尚不充分的公共服务资源,通过优化空间环境、改善设施可达性、打破管理壁垒等一系列方式,向街区居民开放共享,以最小成本增加居民公共活动场所。


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空间使用人群的差异性,配套个性化、特色化的公共服务设施,持续提升宜居街区内居民的生活品质与幸福感。


0 (3).png

存量设施资源共享



3.织补街区破碎空间,编织绿色网络



识别街区破碎空间,将其改造为口袋公园,实现对人的精神和体力恢复功能。针对街区内各口袋公园所处地理位置、服务人群、服务半径的不同,提出不同的规划主题与建设要求。


0 (2).png

口袋公园布点规划图



4.挖掘街区历史元素,唤醒城市记忆



挖掘当地历史文化,提炼出具有姚坊门地区特色的文化元素,设计符合当地文化主题的标识,唤醒居民的街区认同感、加强街区辨识性。进行整体统一又有分类的标识系统设计,建立标识系统。


0 (1).png


口袋公园内的尧化历史博物馆



5.共同缔造贯穿始终,多元主体参与



通过各种活动全面、准确的了解当地百姓的真实需求,唤醒居民的参与意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如街道座谈、社区议事会、规划进校园、暑期工作营等,让全社会都更加关注宜居城市建设。


0 (4).png

姚坊门暑期工作营合影



6.制定规划行动方案,推进建设实施



建立项目库、制定规划行动方案,对宜居街区的建设实施加以精细化引导,通过宜居社区设计师制度,顺利高效推进姚坊门宜居街区建设,成为江苏省宜居街区建设的范本。


0 (6).png

宜居设计师制度的建立与实施




Copyright  ©  2020 版权所有:上海空间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沪ICP备20007340号-1
技术支持:缘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