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20-12-24
近期,复旦大学空间规划研究中心、上海空间规划设计研究院、《城乡规划》杂志社联合举办题为《从“蓝图”到实践——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与治理创新升级》(点击标题,了解概况)的研讨活动,通过分析国土空间规划、智慧城市建设、可持续生态发展的优秀案例,探讨国土空间规划与治理的思路和方法。
本次线上学术交流活动得到了来自全国7大区域、16家省市规划院的积极参与。相关文章将在接下来的1个月内陆续发布,本文为该系列第3篇内容。
研讨活动参与单位: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梅耀林、姚秀利、刘志超、索超)
正文
《江苏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是国内首个编制完成的省级国家文化公园专项规划,开创性探索了国家文化公园空间规划范式与实施路径,为大运河沿线兄弟省份,以及长征、长城、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的规划编制提供了经验借鉴。
1.首次界定国家文化公园内涵及空间形态
规划立足展现代表性文化价值、讲好国家文化故事的原则,首次界定了国家文化公园的内涵,并从国家治理、水工科技等方面提炼大运河江苏段的独特文化价值。
通过建构空间数据库、空间评价模型,精准识别出国家代表性文化资源及其价值富集区,总结提出“园、带、点”三种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空间形态,并以此构建了大尺度线性国家文化公园的空间展示体系。
江苏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空间展示体系
2.以文化价值为引领,构建功能导向的空间分区管控体系
规划在空间综合评价基础上,按照保护、传承、利用的要求,提出划定管控保护、主题展示、文旅融合、传统利用四类功能分区,并明确了相应建设保护要求。
管控保护区以“保护”为主,明确保护区界线及保护要求;
主题展示区以“传承”为主,注重优化展示线路,完善服务设施;
文旅融合区以“利用”为主,整合周边优质资源,以文化旅游为主导产业推动地区发展;
传统利用区主要为原住居民生产、生活区域,重点保护传统文化生态,适度发展旅游产业。
四类功能分区空间关系示意图
3.立足新技术,开创性搭建数字云平台架构
规划立足5G通信技术,搭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数字云平台架构,形成线上线下协同展示格局,充分展现大运河的整体风貌和文化价值,开拓更多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公共服务场景,打造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超级IP。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数字云平台界面
4.围绕规划实施,建立省-市联动的规划传导路径
规划建立实施传导机制,对11个相关地市均明确了其功能定位、空间布局、重点项目库,并建立了实施方案和年度考核指标,增强规划可实施性。
扬州市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空间规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