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

R/e/s/e/a/r/c/h

广州市社区生活圈及公共中心优化专项规划项目介绍

发表时间:2020-12-28


近期,复旦大学空间规划研究中心、上海空间规划设计研究院、《城乡规划》杂志社联合举办题为《从“蓝图”到实践——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与治理创新升级》(点击标题,了解概况)的研讨活动,通过分析国土空间规划、智慧城市建设、可持续生态发展的优秀案例,探讨国土空间规划与治理的思路和方法。


本次线上学术交流活动得到了来自全国7大区域、16家省市规划院的积极参与。相关文章将在接下来的1个月内陆续发布。


研讨活动参与单位: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为贯彻国家以人民为中心、高质量发展的规划转型要求,广州于2016年编制《广州市社区生活圈及公共中心优化专项规划》。


结合广州人口结构多元、居住形态多样、市民社会成熟的特点,通过探索生活圈规划技术方法、建设路径与实施机制,优化调整空间资源配置模式,为生活圈规划建设贡献“广州样本”。


摄图网_500795627_banner_广州沙面街(非企业商用).jpg

广州街道


项目遵循“现状辨识-方案划分-建设策略-中心优化-实施保障”技术路线。在全面摸查广州社区特征及问题基础上,结合居住空间形态及居民活动特征,划定全市生活圈布局方案。


通过制定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围绕公服设施、交通出行、公共空间三方面,提出生活圈建设策略及一揽子政策机制,保障生活圈落地实施。


立足于广州特色,项目重点开展以下四个方面创新探索:


一是基于广州居住空间形态,完善社区生活圈测度与划分方法。


项目根据居住空间密度、高度及建筑形态,将广州居住空间分为老旧小区开放式、轨道交通中心式、多个住区组合式、沿路沿河轴向式、村居混合式等五种类型。


通过提炼五种居住空间形态下的居民行为轨迹与活动特征,将其转化为生活圈划分原则与模型参数,利用分区软件,开展生活圈划分方案定量推演与比选,并由社区规划师定性校核修正,形成符合广州特点的社区生活圈划分方案。


图1.jpg

图1 广州市居住空间形态及居民活动轨迹


图2 .jpg

▲图2 广州社区生活圈划分及分类图


二是提炼居民日常服务需求,转译形成社区生活圈公服配置标准。


项目提出“9+X”的生活圈设施配置标准。


“9”是指生活圈应均衡配置的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养老、行政、公共空间、交通市政、便民商业等九大类基础型设施。


“X”是指结合老龄社区、国际社区、创新社区、落脚社区等不同类型社区的人口结构及需求特征,差异化配置特色型设施,以满足多元化服务需求,实现设施精准供给。


三是建立与行政主体衔接,推动生活圈成为社区治理与规划协同平台。


针对街道边界与空间资源配置边界不符,导致基层行政机构缺位规划实施的问题,项目积极对接社区治理诉求,将社区改造优化策略转化为详细规划编制要求,并按照行政边界分配至镇街及村居,促使社区治理与规划管理相协同,保障规划实施落地。


四是完善社区中心管控要求,打造具有凝聚力的社区生活圈。


对社区中心规划预控不足的问题,项目结合各类设施的空间布局特征分析,提出社区中心应重点集中布局文化、体育、养老、托幼、公共空间等设施类型。通过推算校核社区中心建设规模,明确用地预控要求,并结合居住形态细化中心布局模式,为社区中心规划预控提供指导。


图3 .jpg

▲图3 不同居住空间形态下的社区中心建设模式



Copyright  ©  2020 版权所有:上海空间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沪ICP备20007340号-1
技术支持:缘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