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n/e/w/s

访谈|宜居不足个性欠缺,规划师支招提升人居环境舒适度

发表时间:2022-01-21

背 景

日前,由上海空间规划设计研究院、复旦大学空间规划研究中心、搜狐城市、上海青悦数据、今日城市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四大专业机构联合编制的《2021前三季度中国城市环境舒适指数报告》已对外发布。发布原文:2021前三季度中国城市环境舒适指数发布:西双版纳蝉联榜首,贵阳排名跃升

近期,央办、国办发文指出虽然我国人居环境持续改善,住房水平显著提高,但仍存在宜居性不高等问题。
目前,中国城市宜居度欠佳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在新一轮新城建设浪潮中,如何通过城市规划提升人居环境舒适度?人口老龄化加深的背景下,中国城市“适老化”建设现状如何?
为探究这些问题,搜狐城市特邀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总规划师、上海空间规划设计研究院资深总规划师、教授级高工熊鲁霞,上海空间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更新研究中心副主任、高级工程师张小勇进行深度访谈。 

1.jpg


-01-
新城规划不可忽视就业需求
搜狐城市:当下,多地启动新一轮新城建设,宣布打造市域内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在您看来,如何通过规划提升新城人居环境宜居度、吸引人口流入? 
熊鲁霞:首先想说明一下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建设一个“宜居”的人居环境,是城乡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的主要目标;新城的人口规模首先是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区域产业、人口合理布局为依据。所以“宜居”可以“吸引人口流入”,但“人口流入”不是“宜居”的唯一主要目的。
提升新城人居环境宜居度,规划通常比较多的做法是从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绿化生态环境改善、交通便利、住宅水平提升等方面进行谈论。这不错,但还需要进一步的思考。
如果有一个民意调查,我们会发现“就业、乐业”可能是“人口流入”的重要前提选项。从全国人口的大规模流动中也可以看出,一个城市发展的重要吸引力和推动力来自“就业、乐业”。
规划需要结合国家和当地政府发展的总体战略,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的总体布局,深入调研城乡发展和城乡居民的切实需要,从而更好地规划新城“安居乐业”的人居环境宜居度。
同时,一个城市在其服务中所体现的公平、正义也是非常重要的宜居环境。所以规划也需要认真调查研究、并对城乡管理制度的完善、创新提出我们的建议。
搜狐城市: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推进老年宜居环境建设日益重要。目前,就您生活体验来看,中国城市在“适老化”建设方面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应该如何改善?
熊鲁霞:通过多年的努力,城乡规划与建设在“适老化”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与提高,并还在继续探索与完善中。 
目前,中国城乡“适老化”建设方面的主要问题是尚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别、城乡差别。此问题的核心是如何提升资金统筹下的福利水平。
从城市规划角度来讲,我们需要更多的现状调研,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探索适合中国文化理念的“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模式如何更好地落实与发展。
例如基于街道、居委会体制下的“志愿者”服务的完善与提升;建设一个政府、企业、居民共同参与的平台与机制等,这些都是非常好的尝试,但仍需要进一步完善。
老年宜居环境建设更需要规划工作者怀着一颗爱心,紧贴社会需要、紧贴民众愿望,发扬务实、扎实的工作作风,深入生活、深入调研,这是做好工作的基本点。
-02- 
优质公共资源过度集聚影响公平共享
搜狐城市:据您观察,国内城市宜居性不高具体表现为哪些问题?
张小勇:城市的宜居性主要表现在安全性、生态环境、便利性、舒适性、医疗水平、教育水平、基础设施配套、城市文化等方面。国内城市的安全性普遍较高,近十几年随着国家大力推进环境污染治理工程,国内城市尤其是北方城市生态环境有了显著的提升。
现阶段国内城市宜居性不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是困扰国内城市的通病,严重影响城市的运转效率和市民出行的便利性,上下班通勤时间过长是大城市交通出行急需解决的难题。
第二、部分城市房价居高不下,城市居民尤其是低收入人群人均居住面积较低,严重影响居民的居住舒适性。
第三、城市之间医疗水平、教育水平差距较大,优质的医疗资源和教育资源集中在少有的几个特大城市,既造成了城市人口的过度集聚,也影响了中小城市医疗和教育资源的公平共享。
第四、现阶段国内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基本还处于中下水平,部分地区市政基础设施严重滞后于城市人口和建设规模,造成部分地区生活环境较差。
第五、城市文化和城市个性的缺失,宜居城市不是“千城一面”的景观,每一个宜居城市都应该有城市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个性,让城市居民能够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性,以居住在这样的城市为荣。
-03- 
旧时生活记忆消失削弱城市个性
搜狐城市:近日,广州多名官员因大规模砍树被问责,出现此类破坏性“建设”行为的动因是什么?目前中国城市在保持城市记忆方面,还存在哪些问题?
张小勇:出现这种类型的破坏性“建设”行为,主要还是因为城市建设和管理部门“一刀切”的政策和粗放的管理手法,相关部门在城市建设和更新过程中没有充分了解现状,从城市居民和使用者的角度出发,而是采取简单、笼统的思路进行城市建设。 
城市记忆是城市内社会集体成员共同的记忆。城市记忆展现城市的历史文化脉络,彰显城市的个性与魅力。当前中国城市最为严重的问题就是城市的旧时记忆像相片一样在逐步地消失,城市的个性和特色在逐步地减退。
当前国内城市在城市建设和更新过程中已逐渐重视对城市空间的保护,许多城市划定了历史保护区、风貌协调区,以对城市的建筑等空间进行保护和保留。但是这种保护方式重视了对城市建筑等物质化遗产的保护,忽视了对原住民、原有生活方式的保留。看似留存了当时的城市记忆,却恰恰只保留了城市记忆的形态,丢失了真正的灵魂,正如诗中所云“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搜狐城市:为提升城市人居环境,近年来多地启动大规模城市亮化工程。近期住建部发文要求城市建设避免过度亮化,也有网友指出多地亮化工程缺乏城市个性,对于城市亮化您有什么建议?
张小勇:近几年为了提升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市的“夜经济”,许多城市相继启动了城市亮化工程,城市光影秀、灯光节、夜游项目逐渐增多。这些举措一方面确实带来了城市的经济增长和人居环境的改善,但由于缺乏精细化的管理和控制也产生了光污染、光干扰,对居住环境和生态环境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在城市亮化过程中应保持“亮化的必要性”平衡,避免过度亮化。在规划设计中应划分出重点亮化区、一般亮化区和禁止亮化区。在城市的核心区、商业区、历史文化区等重点地区进行重点亮化,突出特色夜景。一般亮化区突出亮化节点,避免大面积的亮化。禁止亮化区内部除了功能性照明以外严禁增加亮化设施。
在控制措施上,禁止大面积建筑集群设置色彩过多、动态频率过快的多媒体联动亮化,仅允许在少量地标建筑设置;严格要求灯具安装位置和投射方向,禁止朝向居住区居室直接照射等。在亮化的开放时间上,重点亮化区根据要求可以选择每天开放,一般亮化区可控制开放时间,比如在节假日、传统节日、重大城市事件等时间节点上开放,既可以让居民保持新鲜感,避免审美疲劳,又可以降低城市的能源消耗。城市的亮化要逐渐从“景观亮化”走向“城市经营”,从“功能亮化”走向“特色亮化”。 
-04- 
地下管网建设滞后于城市规模变化
搜狐城市:近日,中央环保督察组反馈湖北、广东等地水环境基础设施仍有缺口,大量污水直排,佛山生活污水管网缺口达2300多公里。据您了解,中国城市水环境基础设施存在缺口的原因是什么?又该如何解决?
张小勇:国内城市水环境基础设施存在缺口主要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城市人口的快速集聚和城市建设的快速增长带来的水环境需求快速的提升。21世纪前二十年,中国的城市人口由4.6亿人增长到9亿人,城镇化率也由36.22%增加到63.89%,中国城市的人口和城市的规模增长了将近一倍。
另一方面,这一时期城市建设还处于比较粗放的阶段,往往只重视地面上建筑、道路、公园广场的建设,而忽视了地下城市管网设施的建设,再加上部分规划设计前瞻性不足,设计和建设标准较低,导致现阶段大多数城市的水环境基础设施普遍存在缺口,对城市的安全和生态环境造成隐患。解决城市水环境设施缺口主要在于开源和节流两大措施,一方面加快、加大水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和建设规模,尤其是地下管网系统的建设,从根本上解决供应不足的问题。
另一方面继续推进海绵城市的建设,通过城市的自然水体、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等措施,积蓄城市雨水,增加城市自身净化水资源的能力。通过科学技术创新,研发和推广雨水、污水收集和处理的新技术、新设备,增强水环境基础设施的效率和能力。

-END-





Copyright  ©  2020 版权所有:上海空间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沪ICP备20007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