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n/e/w/s

没个性不宜居,我们的城市该如何进化?

发表时间:2022-04-04

3月31日,《2021年度中国城市环境舒适指数报告》发布,西双版纳、攀枝花等10城入围“中国十大环境舒适之城”。

以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气候舒适度等生态指标为主的“中国城市环境舒适指数评价体系”,重点考核了中国城市的生态宜居度。

但一座城市宜居与否,生态只是其中的一个维度。

城市抵御各种风险的应急能力、公共服务的配置与布局、对弱势群体的包容与关怀……宜居城市的内涵要素复杂且丰富。

为探究中国宜居城市建设的难题与路径,搜狐城市联合上海空间规划设计研究院,特邀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原副厅长、一级巡视员、复旦大学空间规划研究中心专家李锦生,攀枝花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李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张文忠三位嘉宾,做客搜狐城市直播间,一同追寻清新舒适之城。

微信图片_20220404100315.png
扫码观看直播回放

停车难成大城市通病
主持人三位嘉宾生活在不同的城市,结合日常生活体验,您所在的城市宜居感受如何?是否存在一些“不宜居”的缺憾? 
张文忠:我住在北京海淀区,总体来说,北京有很多的好处,比如就业机会多,城市相对包容开放,文化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布局,能够满足不同居民的需求。
但北京也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比如说出行,这非常头疼。我家附近有很多中小学,一到上、下学的时候,我出不去,回不来,非常的难受。
另外,停车可能是所有大城市的通病,我们开车回家,为了个车位,可能抢来抢去,这是很痛苦的一件事。此外,我和年轻人聊天发现,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尽管就业机会多,但住房成本很高,这其实限制了城市的进一步扩大和发展。
李锦生:与过去相比,太原近些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变得更加宜居。但大家还是会希望,上班的时候交通拥堵能不能减轻一些,孩子上学能不能再近一点儿,冬天的雾霾能不能再少一些……确实,目前城市距离宜居的目标,还有一些差距,我希望通过我们未来的努力,使这个城市真的变得越来越宜居。
主持人在攀枝花生活,您的宜居感受如何?环境舒适指数得分位居前列的攀枝花,在宜居城市建设上有哪些优势?
李明我在攀枝花工作生活30年了,和121万攀枝花人以及国内外来攀创业就业、旅居康养的人一样,共同真切地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舒适、安全和幸福。
攀枝花山水相融,城市不大,但非常精致整洁,是一座开放包容、舒适宜居之城。攀枝花城市生态优美,气候宜人,是“一座没有冬天的城市”。这里物产非常丰富,盛产早春蔬菜及芒果、枇杷、石榴、莲雾、释迦等特色水果。攀枝花社会文明程度高、包容性强,是西部地区唯一的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市(全国共14个),也是四川省唯一入选“2021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的地级市。 
近年来有个网络热词“emo”,成为都市亚健康情绪的代称。我向大家推荐,如果你“emo”了,请到攀枝花来,我们这里的阳光、运动、攀果、攀菜“四味良方”为你解忧,消除你的“emo”。 

人口100万的城市更宜居
主持人中国城市数量很多,等级差距也很大,大城市与小城市的宜居内涵是否有差异?为什么大城市不宜居的问题更广受诟病?基于宜居的视角,城市发展是否存在一个最优规模?
张文忠:其实,不论是大城市还是小城市,在宜居内涵上都存在一些共性特征。首先,宜居城市一定是安全的城市,这不仅是指治安问题,更强调城市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比如说,不能一下雨就看海等等。
此外,一座城市宜居与否,与城市的环境健康程度有关,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便利度有关,还与市民通勤距离、公共服务是否公平共享,对外来人口、弱势群体的包容度密切相关。
我做过一个学术研究发现,人口密度低于6千人/每平方公里的城市,市民对宜居性、舒适性、包容性的评价都是最好的。但如果人口密度超过1.7万人/每平方公里,所有指标的评价都会明显地下降。
李锦生:特大城市、超大城市的高强度开发建设,确实造成了城市宜居性的急剧下降。一旦地区人口密度太大,交通、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供给若不能及时跟上,就会对城市宜居度构成较大挑战。 
从宜居度来讲,我个人认为常住人口100万左右的城市,公共服务配套和城市便捷度都是相对不错的。 
其实宜居与否,是一个有关接纳度的问题。不同年龄段的人,不同职业的人对于宜居存在不同的诉求。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北漂呢?因为对于二十多岁、刚刚毕业的年轻人来说,尽管我在城市“蜗居”,但是由于成长机会多,能接触到新的知识、新的技术,超大城市对他们而言更有吸引力。但对于年纪大的人来讲,或许更愿意远离超大城市的喧嚣,希望找一个生活质量更高的中小城市生活,所以不同的人对宜居的追求也是不同的。 
主持人攀枝花作为宜居小城代表,在宜居城市建设方面有什么见解?
李明攀枝花确实是一个人口规模比较小的城市,常住人口只有121.2万,但城镇化率已接近70%。从目前来看,我们城市建设的重点不在于扩大规模,而在提质增效。 
首先有产业,有经济基础,才能够更好地做好城市建设。目前,攀枝花正着力提升经济富裕度,依托资源优势,统筹做好钒钛、阳光、清洁能源“三篇文章”,让市民在攀枝花有工作、能扎根、生活好。多年来,攀枝花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居四川省地级市之首。
同时,攀枝花也在着力提升生活舒适度。攀枝花坚持每年财政总支出的65%以上投入民生,在全国率先发放育儿补贴、开展康养住宅建设试点。攀枝花虽然是小城市,但医疗质量还是很高的。攀枝花市人均医疗卫生资源位居全国前列,市内拥有5所三甲医院,每万人住院床位数排名全国第四,是名副其实的区域医疗高地。
此外,为了提升环境优美度,攀枝花大力推进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同时首倡康养理念、率先发布康养产业地方标准,坚持以康养产业定标工业转型升级方向,推动生态环境质量和城市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升。
总体来看,我们的发展思路就是城市发展为人民,我们的追求就是要让城市成为人民群众宜居安居的乐园。让这里的人们感受到生活在攀枝花,幸福能够像花儿一样,像我们这个城市的名字一样美丽、一样美好。

由生产型向生活型城市转变
主持人山西省作为资源大省,在宜居城市的建设上遇到过哪些困惑,以及采取了哪些对策?
李锦生:这么多年来,山西的煤炭资源在国家建设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但同时也给这片土地,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在生态环境方面带来了很多问题。
山西的很多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就是因工业发展而变成了城市,工业鼎盛时期是城市发展的鼎盛时期,煤炭资源地位、产量下降,城市发展也随之受阻。资源型城市如何转型,如何建设得更加宜居,几十年来山西也在苦苦探索。有一些经验,也有不少教训。
其实,资源型城市一开始的城市建设不是为生活服务的,而是为生产服务的,是一座生产型城市,因此它的城市功能不健全。再由于后期的环境污染、公共服务配套不全等问题,资源型城市的宜居度建设都面临巨大挑战。
在这些年的转型过程中,山西全省域开展生态环境治理,紧抓清洁生产,煤炭的生产规模由小变大,提高生产水平。同时在城市建设上,努力让人口集聚到城市,从而产生集聚效应,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此外,再通过健全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医院、学校、文化设施等,使其逐渐由生产型城市转变成生活型城市。目前山西的城市正变得越来越宜居,各个城市变化很大,欢迎大家关注山西。 
主持人同为资源型城市的攀枝花,在转型康养宜居城市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李明攀枝花确实是一个资源型城市,在国家三线建设中诞生,因矿而建、因钢而兴,工业化率高居四川省各市(州)第一位,一度超过70%。
攀枝花与大多数资源开发型城市一样,受“先生产、后生活”历史开发建设模式、粗放的发展方式和生产工艺水平限制等多重因素影响,面临基础设施欠账较多、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生态修复任务艰巨等一系列问题。
这些年,攀枝花着力做好“两个加法”。一方面,用“阳光”给“钢铁”做加法,打造了天蓝地绿水清的康养生态环境。在此基础上,攀枝花在全国率先发展康养产业,并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目前每年都有不少城市来攀枝花考察借鉴。
另一方面,用“钢铁”给“阳光”做加法,两个方面相互促进,夯实了发展康养产业的经济基础。以钢铁、钒钛为主导的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带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居民收入可持续增长,为城市功能品质和市民康养消费能力的提升奠定了经济基础。
今天的攀枝花,成功实现了从“钢铁硬汉”到“阳光暖男”的华丽转身。每年来攀枝花康养人群超过20万人次,冬春康养更是一床难求。

摆脱路径依赖发展替代产业
主持人:张文忠老师在资源型城市转型方面有何建议?
张文忠:资源型城市确实存在很多问题,例如路径依赖、产业结构单一、生态问题等等。我认为资源型城市转型,首先要跳出原有的产业发展替代产业。其次,注重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由过去的千疮百孔变成生态宜居之城。第三,要重视社会民生的建设,让居民有幸福感和获得感。第四,资源型城市要转变形象,由单一的形象向综合型形象转型。例如攀枝花要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打造康养宜居城市,这些都是好的方向。 
其实,攀枝花不能算小城市,理论来讲它是中等偏上的城市。像这样的城市,我认为首先还是要注重就业,就业非常重要。只有有了人,城市才有活力,才有发展的潜力。
主持人:城市转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请问李市长,攀枝花转型难度和阻力大吗?招商引资过程中的取舍有何变化?
李明:难度肯定是有的,困难也肯定是有的。目前来看,由于地处川西南、滇西北,离成都较远,攀枝花的对外交通还需要一些突破。另外,还有一些因素导致我们在资金流、人才流的吸引方案有一些困难。
在产业取舍方面,我们鼓励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在钒钛产业、新能源产业方面,我们也在大力地推进。在康养旅游、生态旅游等等方面,我们也在全方位突破。 

要渐变不要突变
主持人城市更新被视为打造宜居城市的重要路径。但在既往城市更新进程中,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原有的城市肌理却被破坏,中国城市变得千城一面、缺乏个性。中国城市该如何破解同质化现象,在打造宜居城市的同时,保持自己独特的城市记忆?
李锦生这是几十年来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忽视了的问题。本来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点,但由于建设中把原有的自然、文化特色属性破坏了,照搬照抄多,创新创意少,现在的城市才失去了特色。 
大家觉得平遥等城市历史特色保护得很好,但其实平遥也是一直在变化的,只是这种变化是渐变而不是突变。相反有些城市则是突变,大拆大建,撕裂了城市已经形成的稳定结构。原先的业态、经济、产业断裂了,过去的痕迹被抹去了。
要让城市建设有特色,至少要做到两点:一是尊重自然,科学地利用自然,生动地展示自然。“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二是保存好长期积淀的历史文化、建筑街道风貌,让不同时期的城市痕迹得以展现。比如我在珠海看到道路围墙使用了80年代的马赛克装饰,让人感受到时代感。在我们今天的建筑设计中,用好这些元素,城市就有特色了,就不是千城一面了。
张文忠一个城市的文化是这个城市的灵魂。文化是多种要素与城市凝聚在一起综合形成的特质。所以城市保护首先是对历史遗存的系统保护,包括建筑、街巷等。经常说“三千年看陕西,五千年看山西”。山西大地任何一个城市,甚至乡村都留下了很多辉煌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些都应该保留下来。这是根,是魂,是城市的生命力。
其次,保护一定要和居民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把低效的空间高品质地利用起来,把历史元素植入到生活中。我们有很多古城、古巷、老街的保护是活的,和人民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 
此外,城市保护、城市更新一定是多方参与的,政府是重要的主导者,企业承担着市场化的工作,同时也需要当地居民的参与,他们对城市的情感和认识是修缮、维护和更新的基础。 
最后,城市更新、城市改造需要和保护、传承、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的城市才是一个真正的生命有机体。
主持人:攀枝花有何特色的城市记忆?在城市更新过程中,攀枝花又采取了哪些措施保留城市特色风貌?
李明攀枝花依山而建,傍水而居,是一座具有鲜明个性和特色的山水园林城市。同时,攀枝花还是一座三线建设英雄城市,三线建设文化遗存遍布全市。大渡口街、十三栋、攀钢一号高炉等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利用,成为攀枝花独特的城市记忆和“乡愁”。
攀枝花历来重视保持自己独特的城市记忆,我们建成了国家级博物馆——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充分展示中国三线建设和攀枝花开发建设的历史原貌,定格攀枝花的发展历程。同时,打造了“渡口记忆”等特色历史文化街区,在保留过去风貌的同时,融入现代时尚元素,吸引人们前往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时代的变迁。 

后疫情时代社区建设是重点
主持人疫情发生的这两三年,您对“宜居城市”是否产生了新的理解?后疫情时代,您认为中国“宜居城市”建设会出现什么样的转变?
张文忠疫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改变了对城市的理解。
后疫情时代,宜居城市的重要内容,第一是安全韧性,各种应急处理能力,比如疫情突袭、郑州大水等。第二是数字化、信息化。我们离不开的健康宝、行程码,对城市管理非常有效。第三是社区建设,比如日常生活物资的配送、医疗等基本服务的保障。
李锦生近代以来,城市的发展变革确实和公共卫生事件有很大关系,许多法律、理论,包括城市规划学科的诞生,都跟卫生事件密切相关。
这次疫情给城市带来了很大启发,例如,城市空间结构规划应当考虑到流行性传染病的防治,尤其是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公共建筑,通风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城市管理,作为基本单元的社区管理空间制度体系,是我们值得思考和未来努力的方向。
主持人:疫情给攀枝花在宜居城市建设上带来了哪些思考,当地相应采取了哪些措施?
李明宜居城市建设离不开高水平的医疗服务支撑,攀枝花要加快建设韧性城市,从而有效应对各种变化或冲击,减少发展过程的不确定性和脆弱性。
下一步,我们将把医疗卫生事业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与康养产业发展和宜居城市建设深度融合,大力引进医疗专业高端人才,不断提升医疗设施设备水平,努力为全市人民和来攀枝花康养人员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END-





Copyright  ©  2020 版权所有:上海空间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沪ICP备20007340号-1
技术支持:缘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