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n/e/w/s

城市话题|一辆巴士一座城

发表时间:2022-09-16

复古的外型,科技感十足的“内芯”,伴随着“铛铛”的报站声前奏,上海复古涂装20路公交车正式上线运营。历史与现代碰撞,交织出城市的嬗变与升华。


微信图片_20220916091753.png


作为公共交通运输的主力军,公交巴士不断地更新发展,变化着行驶路线和地域,向城市外围拓展和延伸,反映着城市的发展和变迁。如作为上海第一条公交线的20路车,运营已有百年之久,见证了上海百年公交变迁与城市发展,承载着无数上海人的记忆与情怀,即便在轨道交通发达的今天,也是街头不可忽视的靓丽风景线。


微信图片_20220916091824.jpg

见证了上海百年公交变迁与城市发展的20路


纵横交错的交通设施,构成了城市的血脉和骨架,而这其中,城市公交,作为一个旅游载体、文化载体,是一座城市的窗口和名片。


微信图片_20220916091827.jpg


一辆巴士一座城


一辆巴士、一群人、一次温暖的城市漫游。公交巴士穿行于城市间,在有限的出行时间,创造出无限的场景空间,或摩登、或浪漫、或诗意……


快节奏的都市生活激发了城市人“文化寻根”的情怀,也使公交作为传统公共交通工具的功能悄然发生转变,从过去单一的运输功能,逐渐演变为城市文化传播的载体。


“双层巴士”:英国伦敦的成长印迹


伦敦是双层巴士的发祥地,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红色双层巴士已经成为了英国重要的文化符号,被伦敦人亲切地称为“马路主人”,那是一个城市的成长印记,留在每个伦敦人心中。


微信图片_20220916091830.jpg


“灰狗巴士”:美国公路变迁的见证者


美国的“灰狗(Greyhound)巴士”,其实它并不是一辆巴士,而是一群巴士,从1914年至今的一百年间,一起见证了美国公路旅程的变迁、城市的沿革、乘客的转变。


微信图片_20220916091832.png


“叮叮巴士”:香港中西文化的交融


香港双层巴士至今已有107年历史了,而香港人俗称它为“叮叮”,源于巴士开行或警示的铃声。由于这种双层巴士电车轨道几乎东西贯穿整个香港岛市区,因此“电车路”成为了香港岛市区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中西文化与不同历史沉淀的相互交融。


微信图片_20220916091835.jpg


“两栖巴士”:荷兰巴士创新之光


能于陆上行走,能在水上观光,与普通大巴相比,水陆两栖巴士增加了一个船体底座,当遇到水路时,只需轻按开关,巴士的轮子就会缩进车身,空气活门便会推动巴士在水中航行,两栖巴士的创新连接水陆,实现旅行无缝对接。


微信图片_20220916091837.jpg


城市的发展,文化是根基。地面公交作为城市居民日常出行最为常用的交通工具,是一座城市流动的文化符号,是记录城市文化符号的有效载体。



穿梭流动的风景线


城市公交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座城市的窗口行业,是城市与外界接触最多、最广的地方,所以也是反映城市形象的主要标志,是对外宣传城市形象的重要平台。外地游客通过使用城市公交系统,能在最短时间内感知城市形象。


因此,城市公交需具有鲜明的城市特色,丰富城市的精神内涵,能够与城市的地域文化特色相结合,反映城市的新面貌、突出城市的文化内涵,将具有城市特色的文化元素应用于城市地面公交视觉系统中,依托于遍布城市的交通网,将城市文化潜移默化地传递出去,让整个城市的文化形象得以传播和提升。


微信图片_20220916091840.jpg


首先,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做好规划调控。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要与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和公共交通规划相互衔接,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应明确公共交通优先发展原则,城市公共交通规划要科学布局线网,优化节点设置,促进城市内外交通便利衔接和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发展。


其次,融城市文创于城市公交,基于地面公交视觉系统与城市文化之间的融合,利用具有传达性、感染性的视觉形象,打造城市文化形象的新载体,让城市公交成为联系城市与市民的沟通网络,在潜移默化间拉近了城市和人们之间的距离。


如上海结合“四史”学习主题教育活动,率先在申城推出71路“乘上海公交,寻红色印记”主题活动,旨在发挥好公交城市名片作用,采取润物细无声、乘客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党的声音、传承红色基因、讲好公交故事;镇江公交利用公交车这一载体,以“一线一特色一文化”为形式,精心打造“特色文化公交线路”;广州推出的“城市阅读专列”,就以方所、学而优、禾田书房、朗声图书为原型打造,以勾起乘客们浓厚的读书欲,无论是市民还是游客,乘坐公交车时都能感受到新时代的城市人文新气息。



参考文献:

城市文化形象新载体一一基于地域文化特色的合肥地面公交视觉设计实践;

国务院部署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异议可联系删除。

-END-



Copyright  ©  2020 版权所有:上海空间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沪ICP备20007340号-1
技术支持:缘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