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n/e/w/s

桐坑星火红一片,括苍风云耀千秋

发表时间:2021-06-29


0 (1).png


近年来,我国红色旅游市场规模呈现持续扩张趋势。红色旅游是纪念中国共产党带领群众走过艰苦卓绝岁月和传承红色文化的生动课堂,也是体验国土空间自然美景的独特旅程。


委托方浙江台州市黄旅旅游有限公司期望以黄岩桐树坑红色旅游景区规划编制为契机,整合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用心讲好台州的红色故事,着力打造红色系列文旅品牌。




01


桐坑星火,千古传承


浙江省台州市平田乡桐树坑是1941年10月至1942年 11月中共台属特委机关的驻地,也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台州的革命根据地。自1938年建立,至 1949年解放,桐树坑党支部坚持11年革命红旗不倒,被誉为“高山上的坚强战斗堡垒”。


0 (6).png

走访革命战争时期老党员


本次规划围绕“台属特委机关旧址纪念馆”这一红色革命遗迹展开,项目组秉持尊重历史、传承桐树坑革命精神的思路,充分考虑红色旅游发展趋势,情系桐树坑的山山水水,开展针对台属特委会议旧址、茅棚旧址等历史遗址的修复维护,挖掘桐树坑红色文化资源并开拓新的红色文化景点,完善优化景区两日游、一日游、半日游的旅游线路,注入红色文化体验学习、自然观光、民宿经济等多种功能。规划在建筑与空间风貌、景观配置、旅游活动、游览参观线路组织设计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编制后的规划成果得到当地相关部门领导以及村民的认可。目前,项目已在积极推进实施中。


0 (3).png

立面改造施工现场


0 (7).png

景区游步道施工现场


调研期间,项目组在桐树坑村、寮前村以及周边的山水、田地和景区中实地勘察,走访了革命战争年代时期的老党员和当地村民,与黄岩区及平田乡相关部门领导进行座谈,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取得了较为丰富详尽的调研成果,为红色景区近中远期的发展规划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根据现状调研结果,规划编制人员了解到,景区红色资源分布较为分散,现状建筑质量需要进行有效重建与维护,尚未成为旅游参观的景点,同时还存在着旅游服务设施不够完善、交通线路单一路幅较窄、红色景点建设用地局促、核心景区周边房屋建设杂乱等问题,需要在规划中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切实规划出可实施的方案。


0 (4).png


项目组与当地领导交流


把握国家政策机遇,抓住全域旅游的发展契机,立足桐树坑红色文化优势,基于“突出社会效益,强化教育功能”、“坚持实事求是,保障基本需要”、“加强统筹规划,促进融合发展”的规划原则,项目组提出:



传承红色基因,延续历史文脉;

重组开放空间,打造特色景观;

置入多元业态,激发产业活力;

优化设施配建,提升游览体验。





02


景区旅游总体规划


项目组根据项目区域现状建设情况及未来发展定位,将规划研究区分为三个区域,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心双轴三区”的景区功能结构:



一心:

规划以中共台属特委机关旧址纪念馆为核心,建设桐树坑红色旅游核心区;


双轴:

依托规划区水系,打造南北向薪火传承轴、东西向追忆初心轴两条发展轴线;


三区:

根据发展主题,景区分为研学服务集散区、红色文化活动区、历史追溯体验区。






0 (1).jpg

景区功能结构规划图


综合考虑桐树坑交通现状,梳理并完善景区道路交通系统,科学、合理地配置各种交通设施,打造具有红色旅游和桐树坑文化特色的、交通与休闲、观光娱乐等各种功能有机统一的综合交通体系。规划通过修整穿越景区车行道、配备景区旅游专线交通、保留与新建停车场、重组慢行游览路线等措施优化了对外交通设施。


0 (2).png

景区交通规划图


有机整合原有山地、水体、植被等自然与人文元素,注重与周边建筑环境、自然环境的融合,项目组尽量利用原有地形地貌,得景随行,以丰富的景观空间,打造具有桐树坑红色旅游特色的、开放式的景观系统格局。


0 (5).png


景区结构规划图


眺望景观是山体景区重要的景观资源,基于区域地形现状及视线分析、梳理,注意整体风貌的营造以及重要标志物的打造,项目组确定了眺望对象及眺望点,依托自然高差,通过建设滨水游览道、登山步道、亲水广场、山腰瞭望台的方式,打造景观视廊。


0 (8).png


景区视线分析图



依托桐树坑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以红色革命文化为基础脉络,整合区域资源,打造“红色文化学习”、“红色生活沉浸”“红色艺术观赏”、“红色历史体验”四位一体的红色旅游基地,建设成为全国著名红色旅游景区。


0 (9).png

景区鸟瞰图





03


景区重点片区详细规划


一个景区之所以能对人们产生一种向心吸引力,其根本原因可归结为,这里的街道、建筑,甚至一花一木都能将人的感觉带入其中,感受到当地文化的力量。


核心区作为整个景区的重点活动区域,更需要营造出能引起人们共鸣的同时又贴近现代生活的功能场所。项目组围绕资源优势,以文化为指引,以创新为手段,积极引导景区旅游服务的整体提升。



一、交通规划



核心区交通现状存在以下主要问题:核心景点人车混行穿越,主入口缺乏引导;静态交通空间较少,停车易遮挡景观视线;道路无主次层级,系统性不足;路面铺装单一,缺乏指示性。

0 (11).png


在保护桐树坑红色旅游景区和提高旅游品质的基础上,项目组提出适应当地旅游发展的建议,规划形成主次分明的道路交通;以中共台属特委机关旧址纪念馆为核心,依托步行系统串联多处景观节点,结合游览干线和游览支线,打造串联贯通的游览线路。


0 (14).png

动线组织规划



二、景观规划



核心区内景观存在部分问题:现状广场绿化及道路绿化相对完整,但缺乏特色;景观节点数量不足;自然景观资源丰富,但未能形成体系化的景观系统。

0 (3).jpg0 (4).jpg0 (5).jpg0 (2).jpg


项目组认为,在对自然环境的改善和美化的基础上,红色旅游景区的景观更注重对红色文化内涵的挖掘,红色景区的景观设计需要将红色文化和当地的特有文化、地方风情相结合,突出纪念的意义。


规划扩大星火广场规模并增加广场、荷花池、枫树岭等景观节点;增设连廊、铺装、宣传栏、绿篱等景观设施;同时引入具有景观文化内涵的南方红豆杉、红枫、木棉等景观树种,丰富植物配置的同时突出桐树坑文化精神。


0 (6).jpg


形成丰富景观结构



三、存量建筑更新规划



桐树坑景区存在部分老旧建筑,建筑多为闲置,且存在安全隐患;核心区内旧建筑形式缺乏统一性,周围建筑的色彩与纪念馆建筑色彩不协调。

0 (15).png


规划结合未来景区发展要求,对核心区建筑进行更新改造:保护具有历史文化保护价值的建筑,对部分建筑立面进行改造,综合核心区建筑布局和空间布局考虑,规划拆除部分老旧且存在安全隐患的建筑,为满足未来景区服务设施要求规划新建两幢建筑。


0 (18).png


存量建筑更新规划



四、空间规划



核心区现状空间形式有广场空间、滨河空间,空间类型较少,空间之间缺乏联系性,且规模有限,不能满足未来人流需求。因此,项目组对开放空间进行,希望打造特色景观:通过保留有价值的山体景观、整理联通可活动的开敞空间、清除无价值的附属建筑、置入各类功能打通节点连接,从而形成空间联动,实现功能补足。


0 (19).png

空间组团


0 (20).png

功能分区


0 (21).png

方案布局




04


节点设计解读


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The Image of The City)中认为“节点是在城市中观察者能够由此进入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点,是人们往来形成的集中焦点”。它们可以是连接点,也可以是活动聚集地。项目组认为,节点是最能反映景区意象的空间,自然拥有特别的重要性,因此在设计中更加注重其特色人文精神的体现与历史文脉的传承。



红色文化核心区——思源广场



在思源广场的设计中,项目组通过铺装、绿化对现状广场空间重新划分,对公共开敞空间进行有机梳理;同时增添宣传栏,景墙等宣传设施,传播红色文化;引入红豆杉、金桂等景观树木,为红色景区营造良好氛围。


0 (22).png

 思源广场意向



红色文化体验区——初心广场板块



结合现状地形地势及周围环境情况,规划将初心广场设计为下沉广场。广场注入地画景观铺地、碑林等元素。地画和碑林与游击战争故事相结合,形成具有红色文化交流、学习、欣赏和休憩功能的空间场所。


0 (27).png
0 (28).png
0 (29).png





红色文化体验区——文化体验板块



文化营造是将景区公共空间转化为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有着鲜明地域特色的场所,项目组通过规划青石板铺装,对现状空间重新划分,进一步对游客起到引导作用;增设文化体验聚落、文化修竹廊,竹庭等景观建筑,强化红色文化的传播;增加景观溪流等景观小品,增添趣味性。




0 (30).png
0 (31).png
0 (32).png




红色文化体验区——荷花池板块



荷花池与枫树岭相邻,山水呼应,形成核心区重要的景观视廊。荷花池北侧设置连廊,为游客提供休憩场所。周围以青石板铺装为主,局部采用碎石铺装。


0 (33).png
0 (34).png
0 (35).png








05


结语


为实现红色旅游资源与自然山水资源的融合、历史文化传承、乡村振兴、生态治理等方面的平衡与优化,本次规划设计运用多种技术分析与编制手法,在旅游资源重组、旅游产品丰富、旅游设施完善、消费需求引导以及景区可持续运营等环节做了有益的探索,为未来的桐树坑景区建设与开发提供了可实施的蓝本。



部分图片选自公共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异议可联系删除。




Copyright  ©  2020 版权所有:上海空间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沪ICP备20007340号-1
技术支持:缘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