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n/e/w/s

空间视野|民国时期的烟台西沙旺

发表时间:2021-09-16


序言

 


很少有人知道,民国时期的烟台西沙旺曾经兴办过很多实业。笔者近期看到的史料,足以颠覆人们对西沙旺的传统认知。


烟台早期的沙旺、西沙旺地域并无人烟,更无房舍村庄,只有一些简陋的零零散散的逃难者“窝棚”;到了上世纪30年代前后,才有较多的逃荒人家群居于此。


微信图片_20210916181925.jpg

史料图


究竟哪些地儿叫西沙旺,一直众说纷纭,其实,“西沙旺”并非地理概念,只是囊括了一个模糊的区域,更属民间的约定俗成的叫法;本文所述的 “西沙旺”,西起外夹河东岸,东到化工路和幸福路之间,南至北皂和珠玑北侧一线,北到海边儿。


阅读史料,笔者不由感到惊讶:原来貌不惊人的西沙旺,除去偏远和荒芜的一面,不仅曾经拥有绵延十几里的苹果园,而且也曾扮演过振兴民族实业的重要角色。


01 城市拓展的处女地


烟台开埠后,吸引着大量的海内外人士前来兴办实业,土地资源很快捉襟见肘,而偏远的沙旺、西沙旺便成为烟台近郊的最后一块“处女地”。据《烟台房地产志(讨论稿)》,元末明初,烟台地广人稀,土地使用以“划占”方式无偿获得。


自1398年奇山守御千户所(奇山所)建立

,土地占有形式便开始由划占过渡到开垦、补税、以立契约的方式确权私有,“占山户”(沿海的大渔户、船主、早期白石先民等)曾是划占时期土地的主要拥有者。以奇山所为中心,逐渐向四周扩展,形成早期的十三村。建村的土地多是从“占山户”手中,以各种形式变迁和过渡而来(村民后来被称为“坐地户”)。发展到清中晚期,烟台的土地资源已经十分珍贵。


是历史给西沙旺带来了千古难逢的机遇。1861年,东海关在烟台设立。烟台大地风生水起,西方和各地淘金客纷至沓来,带动城市规模和各种产业迅速发展起来。市中心人口剧增,本来就是弹丸之地的烟台芝罘,很快便寸土寸金。昔日不受人待见的沙旺和西沙旺便被推上历史大舞台,担当起弥补烟台土地资源不足的关键角色。


一张白纸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西沙旺土地成本低廉,市政当局不失时机地因势利导,采取各种措施,吸引着很多独具慧眼的实业家、淘金客和各种地方势力前来投资兴业。当局业已看到西沙旺发展的巨大潜力,十分重视西沙旺土地的总体开发和综合利用。城市发展,规划先行。据《芝罘区志》记载,1923年烟台即拟制了第一个城市建设规划,并绘制了《新辟烟台西沙旺市街图》,至1938年,类似规划共制定了四次。


02 水产养殖的领航地


烟台沿海渔业资源丰厚,自古就是中国北方的重要渔场。据《芝罘区志》,1904年,清廷在烟台开办山东渔业公司,为官商合办的渔政机构。1915年9月,烟台渔业同业公会在瀛洲街成立,时烟台渔行至少已经发展到四五十家。1917年11月,山东省长公署在西沙旺创办山东省立水产试验场,内设捕捞、养殖、制造科,为境内最早的水产研究机构。1918年7月,烟台商会创办的以经营海产品为主业的北马路“公利市场”建成开业。


史料表明,当时水产试验场已经具有育种繁殖、人工养殖、自然放养、捕捞和加工的综合生产和科学试验的能力,开辟了山东渔业生产和研究一体化的先河。


微信图片_20210916181930.jpg


全省第一家水产养殖基地设立在西沙旺有其历史原因。在现代工业生产风起云涌、人力密集的大背景下,烟台城区环境日益不堪重负。而西沙旺沿海仍然处于没有污染的原生态,黄沙漫天、人烟稀少,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适合进行较为精准的科学水产养殖试验。


03 各方势力的青睐地


战略家总是要目光投向未来和远方。西沙旺从来就没有被那些具有远见卓识的人们所遗忘。各路商家纷纷进军西沙旺,与低廉的土地成本息息相关,同时还在于一张白纸可以自由地书写历史。


随着西沙旺人口增多,洋车、洋轿迅速蔓延境内,西方传教士的足迹也踏上了这片土地。据郭寿生先生1924年所著《最近烟台报告》,在西沙旺至少开设有烟台养隽工艺学校等三所学校,还设有“福音堂”(教堂)。另据《芝罘区志》记载:1927年有人在西沙旺创办中华基督教会,有教徒34名。


说起西沙旺曾经有过工业,很多人持怀疑态度。其实西沙旺的历史上并不缺乏工业。《最近烟台报告》表明,1924年之前的西沙旺还开办过东海洋瓦厂,这属于境内较早的现代建材厂之一。不得不钦佩开办者的雄才伟略,因为西沙旺的资源足可就地取材。


西沙旺还是烟台现代兵械制造的发源地。据《芝罘区志》记载:1930年,军阀刘珍年曾在西沙旺建起兵工厂,在全国招募大量工人和技师。有关资料表明,这家军械厂不仅修理枪炮,还规模生产火炮和枪支弹药,以装备国民革命军刘珍年部数万人马。


经济要发展,通讯必不可缺。1922年7月15日,国民政府交通部在西沙旺设烟台无线电报局,与国内十余城市通报(据《芝罘区志》)。


04 江北盐业生产的大本营


盐是人类生活的重要必需品。中国历史上关于盐和国计民生的论述很早,管仲在《管子·海王篇》中对盐制和盐政极为重视,言“海王之国,谨正盐策”,论述了海盐之利足以充治国之需。齐国采用管子的主张,最早实行盐的专卖制度,寓租税于专卖之中,可称得上是我国盐政之先河。而烟台古属齐地,虽春秋时期以海水制盐的历史已难追溯,但因同属一邦,烟台盐业的历史必然同样久远,那么有记载的烟台制盐的源头在哪里呢?


西沙旺就是烟台盐业生产的发祥地。西沙旺沿海,无论是盐滩、还是海水的含盐量,都具有生产海盐的资源基础优势。


据《芝罘区志》记载:明初,地处盐滩的北皂就有人开始生产食盐;1919年孙岐山、林子忱等人在西沙旺建起了烟台通益精盐公司。郭寿生先生所著《最近烟台报告》记载得更为详尽:通益公司精盐厂设在西沙旺大街,占地二十七亩,里面有工厂五座专制精盐、粉盐、拉盐、碳酸美牙粉等,全年产量约二十万担,销售行于长江一带及山东沿海口岸各处,制不应求,为天津久大精盐公司的劲敌。


西沙旺的土地上曾经崛起过五座现代化的大型盐厂,产品曾经行销于大江南北,堪称长江之北海盐生产的大本营,这为西沙旺的历史填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此外,建国后的化工、化肥、制革等产业均发端于西沙旺区域。


结语


以上的叙述虽然还只是目前读到的史料里有明确记载民国时期发生在西沙旺的部分真实事件,在西沙旺历史的长河中尚属冰山一角,但是已经足以表明西沙旺的确并非“等闲之地”。


时至今日,经过很多代人的努力,大力开发,西沙旺不仅成为烟台苹果主产地,而且也成为烟台实业和工业项目的发源地和领跑者。历史的车轮匆匆驶过,而今的西沙旺蓄势待发,将迎来破茧成蝶的历史新机遇。



微信图片_20210916181934.jpg


本文选自“征稿啦|你会因为什么而爱上一座城?”征文活动投稿。


征文进行时~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作者简介:木刀,原名李书超,男,1962年出生于山东烟台,作家、历史文化研究者,山东作协会员,资深地产师;自1980年起发表作品,发表出版散文、小说和文史研究等累计约150万字。







-END-



Copyright  ©  2020 版权所有:上海空间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沪ICP备20007340号-1
技术支持:缘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