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n/e/w/s

空间视野|南京百年城市发展之路:从铁腕到柔情

发表时间:2021-10-20


引言


如果你问一个南京人,他心中的南京符号是什么?至少有一半的人会回答:梧桐树。



1.jpg

长江路上的梧桐树


路是城市的血脉,南京城的道路以中山路为纵贯南北的主动脉,而遍植其上的梧桐树,就是这座古都最年轻却坚实的血管壁。在它们背后,是南京城近百年来城市改造的思路变迁。



城市改造的铁腕魄力


1928年,时任南京市长,兼任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委员及首都建设委员会秘书长的刘纪文力排众议,动用最新引进的推土机,开辟了全长21华里的柏油马路——中山路,比当时号称世界第一长街的美国纽约第五街还长3.2公里。


2.jpg

1943年南京新街口


93年前的南京,一过鼓楼,仿佛进入郊野,到处黄土菜地。如今中山路穿过的地方,很多在当年都还是竹林和芦苇塘。施工期间正值冬季,雨雪连绵,“所筑之路往往因水陷而不坚,工人苦累不堪”,但刘纪文不为所动,竭力推进工程。


在修建中,刘纪文面临着巨大的拆迁压力。为了取信于民,他首先拆除了蒋介石总司令部和官邸的部分建筑,让中山路从中穿过。


时至今日,中山路依旧是南京的主干道,这条曾经的民国子午线,在当时是宽阔、整齐的代名词。当年植于道路两旁的千余棵法国梧桐,成为南京近代第一批行道树。时至今日,它们是南京人心里那抹不可撼动的绿色。


3.jpg

如今郁郁葱葱的中山路


如今看来,90多年前提出的《首都计划》中,关于南京的城市规划眼光独到、设计超前,许多功能区划分至今仍影响着南京的城市发展。但城市的发展是永恒的,当年的树苗已长成参天大树,南京的城市改造也在寻找新的出路。



城市更新的烟火柔情


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城市建设经历了一段声势浩大的“大拆大建”。随着城市框架的拉开,2008年后,先后启动三轮大规模棚户区改造,18.2万户居民迁入新居,在享受城市发展红利的同时,南京人的“童年记忆”、“城市烟火”也在慢慢流失。


2011年3月初,为建设南京地铁3号线,南京市主城区内许多种植于上世纪中期的法国梧桐被移栽。而在此之前南京就曾因地铁建设移栽过一批梧桐树,但这些移栽的树木的存活率仅有18%。因此,当地铁线又与梧桐树产生冲突时,南京市民的不满情绪被点燃,发起了“绿丝带活动”要求保护南京市内的行道树。


4.jpg

“护绿行动”


南京的这次“护绿行动”被列为2011中国公众参与环保十大事件之一。而自此以后,南京包容博爱的城市精神开始在城市更新领域觉醒。与传统“一拆了之”的旧城改造不同,因地制宜、精耕细作的城市更新正成为南京的新风尚。


5.jpg


建于1938—1945年之间的南京树德坊民国建筑群曾是民国将领陈调元旧居,这是南京仅存的几栋“石库门”风格建筑,拥有4幢二层砖木结构房屋和少数老旧平房。曾经这里的墙面斑驳,电线凌乱,院落狭窄,楼道逼仄,居住在这里的160多位居民最大的愿望就是在家里有一个卫生间。在这里居住了六十多年的周老先生说:“以前想装修也不敢装修,外面的路破破烂烂的,整个环境太差了。”


在南京最新一轮的危房治理和老旧小区改造中,树德坊迎来了一次新生。经过设计施工单位与文保专家的几番意见磨合,这些民国老建筑得以配建了多个可拆卸的、可逆式的厨卫设施。同时,对建筑的加固以“原材料、原工艺、原结构和原样式”为原则,尽量恢复“石库门”风格,实现消险、加固和修缮并举。


6.jpg

新生后的树德坊


现在,与树德坊一样,得以保留和精细更新的南京老建筑越来越多。今年,住建部发布《关于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防止大拆大建问题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明确城市更新不沿用过度房地产化的开发建设方向,要坚持应留尽留,严格控制大规模拆除、新增建筑。


城市由人组成,烟火气是城市应有的温暖底色。城与人的共生共融,钢筋水泥之外,归属感和幸福感在南京上空氤氲。



文中大部分配图为作者提供,少部分配图选自公共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异议可联系删除。




本文收录于上海空间规划设计研究院官微“上海空间规划”征稿专栏《空间视野》。


征稿详情请戳:征稿啦|你会因为什么而爱上一座城?


征文进行时~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END-



Copyright  ©  2020 版权所有:上海空间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沪ICP备20007340号-1
技术支持:缘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