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n/e/w/s

城市话题 | “花园城市”—— 一种可持续的城市设计

发表时间:2024-04-02

在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大量土地被投入到城市建设中,加剧了环境与生态问题的严重性。与此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环境品质的追求也日益增长,这无疑对城市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花园城市的建设模式,相较于传统的城市建设,展现出了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巨大优势。花园城市的核心在于将生态理念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每一个环节,确保在推动城市发展的同时,实现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和谐共生。本期列举了几个世界著名的花园城市,来分析他们是如何成功规划设计的。就让我们开启本期城市话题。


我们研究城市,是因为在中国的城市发展过程中,“水泥森林”的空间正在侵占我们生活的主体空间,城市生活不仅仅是高楼大厦,更需要有人文情愫的亲情空间。曾几何时,孩提时代玩耍的街道、邻里交往的院落空间正在不复存在……在巷子里、马路边、屋前“过家家”、跳皮筋、踢毽子的城市文化生活很多已经成为过去,我们感觉到的那些曾有的人文情节正在或已经远离我们而去……,多少次,我们曾被那以住的记忆所感动……所以,我们要找回那些孩提时代曾有的感觉、静谧和甜美,让森林和自然的感觉重新回到城市,让城市的公共空间成为自然的一部分,并重新成为每个人美好的记忆。 

       ——张鸿雁《城市化理论重构与城市化战略研究》




“花园城市”的概念最早是由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Robert Owen 1771-1858)提出,而在经历了英、美两国工业城市的种种弊端,目睹了工业化浪潮对自然的毁坏,英国著名的规划专家艾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 Howard 1830-1928)于1898年提出了“花园城市”的理论,希望城市建设能够科学规划,更要突出园林的绿化,使人们能够生活在拥有美好自然的环境中。
图片
这种城市规模模型的特点是以先进的理想城市来解决农村迁离和由此造成的城市无序增长的问题。花园城市是建立在一系列小城市形成的基础上的,这些理想城市将结合城市和乡村两种环境的优势。
图片
“花园城市”的模式图是一个由核心、六条放射线和几个圈层组合的放射状同心圆结构,每个圈层由中心向外分别是:绿地、市政设施、商业服务区、居住区和外围绿化带,然后在一定的距离内配置工业区。该理论的愿景包含了一些乌托邦元素,比如以同心模式规划的小型社区来容纳住房、工业和农业用地,周围环绕的绿地将限制社区的扩张。简言之,就是将农村和城市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同时解决农村空心化和城市过度拥挤的问题。

从空间上,整个城区被绿带网分割成不同的城市单元,每个单元都有一定的人口容量限制(约3万人左右),然后新增的人口再沿着放射线向外面新城扩展。许多图标和地图描绘多个花园城市的集群,这种集群是确保花园城市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在西方,田园思想早在文艺复兴时期便一直流行,霍华德的花园城市理论便是由此而来。1903年,在霍华德的指导下,世界上第一座花园城市开始兴建——距离伦敦35英里,一个名叫莱奇沃斯的城市。不过当时由于缺乏对建设者的控制,发展走向似乎脱离了预期,而后霍尔德从中吸取教训,于1919年开始了第二座花园城市的建设,也就是韦林。
图片


01 韦林

英国韦林花园城位于伦敦以北21英里处,有铁路与公路相连伦敦,是由霍华德倡导并发起建设的,可以说是霍华德花园城市理论的直接产物。韦林是第二个,也是最后一个在二十世纪建成的真正的花园城市。与第一座花园城市莱奇沃斯相比,韦林花园城拥有更加严格的规划方案。
图片
韦林花园城的规划重点在西区,空间布局围绕两条呈“丁”字形交叉的花园大道展开。出了火车站,迎面就是由茂密树群、广阔的草坪和喷泉水池构成的花园大道,几乎纵贯了整个西城区,两侧树木形成西空间限定并强化了大道的透视感,而沿南北花园大道的两侧是早期兴建的花园住宅区。
图片

图片
可以看出,霍华德不甘于他所构想的花园城理念仅存于纸上,他一直试图将理想城市置于现实的天平上,韦林是他努力的结果。在现存的花园城市中,韦林是保持花园城概念最好的例子。虽然随着时间推移历经变化,环境质量和景观结构却一如既往。这些成绩的取得不仅仅是由于坚持了花园城的理念以及成功的管理规划,更依赖于居民的配合和喜爱。


02 新加坡

新加坡曾是个杂草丛生,沼泽地多,居住环境恶劣的小国家。后为了促进城市社区发展,打造高度绿化、清洁美丽的宜居环境,政府将城市环境治理和城市绿化美化列为极其重要的发展策略,并由时任总理李光耀提出了“花园城市”的愿景。
图片
对于城市建设,新加坡选用了“立体绿化”这一方法,将每一条道路的两旁都进行“标准化”的树木种植。除历史传统建筑外,其他路上都进行了各种树木的种植。除此之外,新加坡还有一大特色,即花园住宅——完美的将植物、水体和居住空间整合一体。
图片

图片
随着发展与建设,从 1990 年代开始,“花园城市”的愿景超越了植树造林和建设公园的范畴,其理念是让社区更接近自然,将新加坡转变为一个自然、水体和城市发展无缝结合的岛屿城市。于是,新加坡的“花园城市”愿景于2011年演变成为“花园中的城市”概念,更准确的描述了城市与自然的关系,将公园、花园、街景和空中绿化与我们的社区、家园和空间连接,让绿色空间和生物多样性更靠近我们的家和工作场所。当“花园中的城市”的概念发展步入正轨,又于2020 年提出了“自然之城”的蓝图,旨在将新加坡变成一座自然之城,为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质量,同时与岛上的动植物共存。
图片



03 堪培拉

位于澳洲东南部的新南威尔士州内的堪培拉,距悉尼约320公里,于1788年澳大利亚建国以后,墨尔本曾作为国家的首都,而悉尼则是全国最大的城市和商业中心,当时一个长期争议点便是建都在哪个城市。后于1901年,澳大利亚殖民者决定成立联邦政府,悉尼与墨尔本作为两个州府城市,两城议员为了在联邦中的地位争执不下,于是经过国会讨论,在1903年提出了折衷方案——在悉尼和墨尔本两个城市之间的蓝山脚下新建国都。在1913年3月12日,城市被正式命名为“堪培拉”,其名字来源于当地土著语。
图片
堪培拉依山傍水,松林翠柏环绕,设计与自然景色有机统一,采用环线与轴线相结合的设计理念,并遵从自然规律,顺着自然形态进行布局。即便城市后续有所扩展,也不会破坏堪培拉本身的自然景色,生态环境始终是“最初状态”。整座城市的绿地占市区面积一半以上,享有“天然首都”的美誉。
图片
堪培拉的“Y”形结构来自于著名城市设计师格里芬的创意,他以“花园城市”为蓝本对堪培拉进行了更为人性化的设计,注重加入了自然景观的元素,强调自然与城市的结合,堪称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图片

图片

花园城市是一种综合性的规划过程,旨在将城市转变为绿色、生态、可持续的居住环境。需要整合生态学、建筑学、交通规划、水资源管理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通过构建生态框架、紧凑城市形态、绿色交通、绿色建筑、水资源管理、公众参与和适应性规划等关键措施的实施,尊重自然、利用自然元素与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打造出美丽、宜居、可持续的城市环境。这样的城市不仅能够为居民提供高质量的生活环境,还能够促进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自然中的城市也体现了城市聚落发展历史最悠久的一种传统,即城市布局和建设对于自由要素和生物气候条件的敏感回应。通过城乡规划结合的基本思路,建设理想的城市应具备两者的优点,并使城市社区与乡村生活像磁体那样互相吸引,城市间均留有农业用地作为绿地。

城市的环境观是城市设计的一项基本要素,将“城市中的自然”最大可能地表达生态、景观、场地自然进程的特性,并改善乃至部分重新开启生态过程。城市是人类文明的载体与集中体现,在经历了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以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基本理念的生态文明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








来源:匠工营国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异议可联系删除。


-END-



Copyright  ©  2020 版权所有:上海空间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沪ICP备20007340号-1
技术支持:缘震网络